题要:或许就像他本人曾说过的那样: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2006年,有着“光伏教父”之称的施正荣以22亿美元(人民币186亿元)身价荣登《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为中国首富。
或许就像他本人曾说过的那样,“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2020年11月25日,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洲硅业”)的科创板IPO申请已获受理。
曾经的“光伏教父”施正荣,如今再回公众视野。
施正荣的前半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无名小卒到“光伏教父”;
而后急转直下,跌落神坛;
沉寂过后,如今又整顿再发。
01 一念“天堂”
这一念,名为“笃定”。
1963年,江苏扬中一个小村落里,陈家媳妇在产下一双男婴。因家里条件不好,夫妻俩便决定把双胞胎弟弟送给了河对面一户施姓人家,这家人给孩子取名为“施正荣”。
从此,施正荣原本应有的幸福童年便被一条不宽的河阻断了。
因养父母家中贫寒,他6岁起开始干活赚钱,跟着大孩子一起上学,跟着父母下地插秧,用竹子编的暖壶壳,一个能卖5分钱。
直到13岁那年,他抱怨道:“狗日的才插秧”。
似乎施正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一直以来,在其兄嫂眼里,他“没脾气,软得很”;在老师同学眼里,他“除了刻苦,其他的并不怎么样”。
诗人里尔克曾说:“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体内走出来的。”
从施正荣体内走出来的便是一种对于与生俱来的“笃定”——他想赢,他想“翻盘”。
考上大学的施正荣,不谈恋爱,不搞文体活动,每天“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直男”。
以至于他的大学班长曾开玩笑说,这人以后“怕是要当科学家”。
多年之后,他拿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学位,果然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科研的路注定是一个人的独行,单调、无味。这对从小就很喜欢“展示自己”②施正荣而言,怕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候正巧赶上国内招商引资,国内外政策纷纷倒向光伏产业,光伏业迎来了一个短暂而有力的爆发期。
学有所成的施正荣便瞄准了这一节点。2000年,他放弃了澳大利亚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百分之三的社会地位,变卖财产,带着40万美元的积蓄,毅然踏上回国的飞机。
岳父曾问他:“你一介书生,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施正荣心中自有答案——水深才能载下大船。
施正荣所向往的或许从来都不是优渥的生活条件,要想为自己的命运翻盘,就得在大风大浪里撞出点名堂。
回国的路,并不好走。
当时,在一家上海的技术交易所里,一个年轻人,一台装着14项发明专利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个关于光伏的梦。
然而, 2000年时的光伏产业,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就像一个盲盒,没人知道打开之后是惊喜还是惊吓,没人愿意为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傻小子买单。
后来,他又在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等许多城市相继被泼了冷水。直到他在杨怀进的牵线下遇见了李延人。
李延人是当时无锡市的经贸委主任,他的支持实则意味着,最终是无锡市政府为施正荣的成功助了一臂之力。
李延人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拉来无锡市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科达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无锡市国联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小天鹅集团、无锡水星集团、无锡山禾集团、上海宝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八家企业,为尚德出资600万美元,铺平了尚德成立的道路。
后面的故事便为人所熟知了,在无锡市政府的扶持下,施正荣和尚德一路平步青云——
2001年,尚德电力成立。
2005年12月15日,尚德电力作为我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巅峰市值高达40亿美元。
在2006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施正荣以23亿美元(人民币186亿元)身家位列第350位,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
与财富相伴而来的是无上的荣耀——
美国《时代》周刊将他评为“全球环保英雄”;
2007年,作为唯一的企业家,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2008年,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无锡尚德更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甚至有人说,他让中国光伏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
... ...
而令人唏嘘的是,高处不胜寒。所谓盛极必衰,任何事物繁荣到极点时,接下来等待着它的多半是衰落。
关键问题是,施正荣想要得太多。
02 一念“地狱”
这一念,名为“贪婪”。
人非圣贤,在财富和名誉的簇拥之下,人性之中的贪婪、傲慢、虚荣开始渐渐渗出。
2005年赴美上市当天,施正荣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此后,有人说施正荣“变了”——
他雇佣6名保镖24小时保障他和家人的安全,尽管多年来并未真正遇到过一次危险;
他开始重用一些背景更为体面的人才,取代了从创业之初便追随其多年的老员工;
他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
他会花二十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
... ...
在外人看来,他已经得到了他曾经想要的一切,但他真正想要的似乎还远不只于此。
他想要更大的产业。
他几乎将公司所有资金全部压在了光伏产业的原材料采购环节,甚至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爆发的背景之下,仍然逆向投资,与国外多晶硅巨头签订了长达十年的采购合约。
此外,更有尚德内部人士指控,施正荣私下向自己的公司亚洲硅业进行高额采购、低息贷款等利益输送,将尚德的财产暗地里转入自己名下,而正是这一系列关联交易,一度将尚德推入财务危机。
当然,尚德的败落绝非施正荣一人之过,背后实则是一个光伏时代的没落。
2011年底,欧美等国对我国光伏企业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即“双反调查”),加上一直以来,由于各地政府过度插手,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此外,光伏产业下游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上游成了一块分配利润的“肥肉”。我国一直以来产品市场、原材料、技术设备“三头在外”的行业短板也开始逐渐暴露弊端。
中国的光伏企业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光伏民工”,只能跟在国外各大技术大牛身后,喝口“剩汤”。
2013年3月20日,无锡当地法院正式宣布,由于无锡尚德无法按期偿还70亿元银行贷款,进入破产重整阶段。
在尚德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施正荣曾表示,作为尚德公司创始人、最大股东及董事,他将竭尽全力拯救公司。
而在国开行和无锡市政府真正对他伸出援手之时,他却又选择了拒绝——他拒绝了国开行用他全部个人资产做担保,为尚德争取新的银行贷款的提议;也拒绝了无锡市政府希望他退出尚德个人股份,以让无锡国联接手尚德的设想。
当局者迷。
作为和尚德捆绑最紧密的那个人,在许多问题的决策上,他顾虑得太多。
“他一开始要很多很多的钱,后来又要很多很多的名,这些都占有之后,发现自己还是觉得匮乏,想拥有更多。”一位施正荣的生意伙伴曾这样评价他。
有时候,什么都想要往往更容易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03 一念“重生”
这一念,名为“不甘”。
在尚德宣布破产前,尚德电力便有“施正荣辞去公司董事长”的消息传出。施正荣本人随即发表声明称“(尚德电力)董事会废除我的职务是错误且非法的”。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尚德已不再是施正荣一个人的尚德,海外的投资者只看重利益,没时间谈感情。
在尚德正式宣布破产后那个清明节,施正荣带妻子张唯回了趟老家,为离世多年的养母扫墓。他在生父母家待了一个下午,让他们“不要害怕”。在这之前,他已经有一年没回家了。
有人说他去山里进修了,也有人说看见他在北京后海喝酒。
随后,他便独自一人回到澳洲,每天一个人开车、买菜、做饭、洗衣,调理身体。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剥离了金钱和名声,用最纯粹的专业目光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也重新审视自己。
回顾人生中的那段至暗时刻,施正荣感慨到:“人生最宝贵的是没有失去自己。”
如今,“光伏教父”卷土重来。
2020年11月25日,多晶硅生产企业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洲硅业”)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
据此次招股说明书显示,亚洲硅业的实控人正是施正荣及其妻子张唯。不考虑超额配售,本次发行后,其将控制亚洲硅业58.9350%的股份。
亚洲硅业自成立以来就与施正荣和尚德电力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其发展状况也一直倍受业界所关注。
近年来,亚洲硅业可谓表现亮眼——
2019 年,亚洲硅业多晶硅产量19,358.82 吨,占全球多晶硅产量的3.8%,位列全球第八;
2020年,公司则正式通过隆基股份N型电池用料认证,成为我国多晶硅企业中首家通过该认证的供应商。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多晶硅业务以及隆基这一“大腿”的过度倚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业务的广度,难免对公司的良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但这并不影响施正荣回归的脚步。
只不过,脱下“首富”光环的施正荣,在这一次的回归中,更多表现出的是作为一个“光伏人”的纯粹,而非一位“光伏企业家”自吹自擂。
在亚洲硅业获科创板受理的半个月后,在第三届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上,已年近花甲的施正荣两鬓斑白,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低调入场,坐在了大会第一排的沙发上。
这一次他不是上市公司CEO,不是“中国前首富”,也不是“光伏教父”,而是以“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和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电力大学教授”的身份出席大会,作了报告。
会上,对于亚洲硅业和尚德电力,他只字未提。
其实早在三年前,施正荣便已经开始以“学者”的身份逐渐重回公众视野。2017年11月,在第九届无锡新能源大会上,施正荣便以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的身份出席大会。
有趣的是,在这次大会上,施正荣除了对光伏产业未来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外,他还发出了这样一番慨叹:“不知不觉我们都变老了,接力棒已经传到年轻人手里,所以有点时间,稍许享受一下人生的快乐吧”。
很难想象,这和当年立下“给我八百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这一豪言的是同一个人。
与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已年近花甲的施正荣多了一份深沉自如,少了一份桀骜不驯。
在经历了跌宕的前半生后,施正荣在光伏行业兜兜转转,与其说是“没有离开”,不如说是“离不开”。
如今,我国光伏产业也已焕发出新生的光彩——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再到下游的光伏电站,光伏产业不再是世纪之初“三头在外”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在设备上,我国光伏产业也进行了深层的国产化革新——晶盛、连城、上机、京运通、捷佳创、迈为、帝尔、奥特维等一批设备厂商的崛起,大大降低产能投资成本。
此外,加上政府各项政策的大力补贴,光伏平价时代已然到来。
而施正荣作为整个光伏产业辗转沉浮的见证者,对于眼下这个崭新的光伏时代,他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
在近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上,施正荣提到,对于政府提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大大拓宽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这“让我们这些做可再生能源的人感到非常兴奋”。
诚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离不开技术的硬核支撑,离不开资本的大力加持,而最最离不开的,还是一代一代“做可再生能源的人”。
结语
一直以来,施正荣都不喜欢被人称为“商人”。在他的概念里,自己更多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位学者,他希望用最纯粹的面貌去投身光伏。
原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老先生曾经说过:“施正荣先生带来了光伏技术,带动了中国光伏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当然他们在后来的经营中遇到了问题,但我们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应承认他们的历史功绩。”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或许对于施正荣而言,只有一种真正的光伏情结,便是在认识光伏行业的残酷之后,依然选择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