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涨价引发的光伏产业链集体涨价行情,似乎在组件环节出现了传导不畅。近期,多个组件招标项目公示了候选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线组件企业因报价较高排名并不靠前,前三甚至前五基本被报价较低的二线企业包揽。
同样是面临产业链价格上涨,一线、二线厂商报价差异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一是二线企业希望借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但一线厂商对于这种做法并不认可,甚至认为这是二线厂商的“慢性自杀”。此外,由于二线企业海外业务占比小,这也令他们需要通过低价锁住国内市场。
二线组件商低价投标
近日,中核(南京)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核南京)对2021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供应商入围中标候选人进行了公示。本次招标涉及多个标包,包括单晶400W及以上单面单玻100MW、单晶440W及以上单面单玻350MW、单晶440W及以上双面双玻350MW等。
本次招标规模合计1.3GW,从候选人情况来看,由于二线企业报价较低而排名靠前。以单晶440W及以上双面双玻350MW标包为例,候选人前五名分别为英利能源、苏州腾晖、连云港(3.910, 0.06, 1.56%)神舟、亿晶光电(3.970, 0.23, 6.15%)和锦州阳光,诸如晶科、东方日升(16.070, 0.52, 3.34%)、隆基等一线厂商则无缘前五。
再来看投标报价,上述标包前五名中报价最高的是锦州阳光,为1.68元/W,候选人排名第一的英利能源报价1.63元/W,苏州腾晖的报价最低,为1.546元/W。相比之下,晶科能源报价1.76元/W,排名第六,隆基乐叶报价1.75元/W,排名第十。
类似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这一次组件招标中,在广州发展(6.180, 0.37, 6.37%)2020-2022年光伏组件采购中,一、二标段中标候选人全部为二线组件企业,而头部组件企业则因投标价格超过广州发展控制价格全部失效。从披露的情况来看,隆基乐叶、合肥晶澳、晶科能源均因报价高而出局。
在这些项目中,一线厂商报价高并不意外。多晶硅料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已传导至组件端,在3月初组件采购开标中,一线组件企业的报价均已超过1.7元/W。市场预计,随着隆基、通威两大龙头3月报价逐渐明朗,组件价格将直逼1.8元/W。
令人意外的是,上游涨价依然没有影响到二线企业给出较低报价。一家入选的二线组件供应商人士告诉记者,招标方在综合评比中会更看重价格因素,“央企建电站一般都会有内部收益率要求,比如8%,采购价高了就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该人士告诉记者,组件企业报价高低也与电站项目位置有关,长三角区域的电价在0.7-0.8元/度,招标方为保持项目竞争力,组件企业提价空间有限;而在广东,电价可能超过1元/度,组件提价也有相应的基础。“我们最近在广东中标了一个项目,报价就超过1.7元/W。”
业内评价不一
同样是面临产业链涨价的压力,一线、二线组件企业投标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定价方式。上述二线厂商人士对于一线厂商的涨价并不以为意,“一线厂商主要是品牌溢价导致报价高,客户潜意识里可能会觉得他们供货稳定,发电效率高;但实际上产品质量上大家差不多。”
当然,对于二线企业的这种做法,一线厂商同样不认可。“二线企业报价低一方面可能有库存因素,另一方面是二线企业不接单现金流就会断,接单还能撑久一点。”至于二线企业是否意在通过拉低报价的做法抢份额,该人士直言“抢不到”,并表示,“现在的成本按照(二线企业给出的)这个价格就是慢性自杀,慢慢就消失了。”
另外一家一线企业人士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认为,一线企业看重业绩,所以投标涨价;二线企业则希望通过低价抢单,“他们在赌之后原材料会降价,对成本的影响不大。”一般而言,组件项目招标完成后的交货期可能超过一年。
对于产业链价格会否走低,上述二线厂商人士谈到,由于上游价格抬升较快,部分一线电池、组件厂商都已停产停工,一方面是因为采购困难,另一方面是成本高不赚钱;相比之下,一些小的组件厂完全做不了,因为他们甚至采购不到电池、玻璃等原材料。
“价格一定要降下来,这是发展趋势,不可能一直涨价,组件企业不赚钱,电池片也不赚钱,大家都不愿意做了。”不过,当记者问到预期产业链价格何时能回归正常时,该人士也感到模棱两可。
PV InfoLink在最新的分析中也指出,目前看来,630抢装热度可能不如以往,因此也能观察到一线与二线组件厂价格出现明显的分化。同时,一线组件大厂也进一步调降开工率,一方面控制库存水位、一方面也抑制硅料、硅片的持续上涨。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线、二线组件厂商报价差异的原因也与各自收入结构的不同有关。其中,一线厂商海外占比高,且海外电站项目收益更高,而二线更依赖国内市场。“一线厂商有海外订单给全年产能打底,所以有底气要求涨价。”一位一线厂商人士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