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时,欧盟委员会10月4日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这距离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结束仅10天,中国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发表了多份声明,指出欧盟的主观臆断并无证据,这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此举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多位行业专家、业内人士也呼吁,面对具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不仅要态度坚决地强烈反对,还应该思考如何制定应对策略。
经过十余年的产业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仅完备、成熟,且在“三电”技术上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全面崛起,不仅整车出口激增,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出海,在欧洲等地建厂,中国汽车出口已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毫无疑问,当中国车企的产品畅销全球后,势必会与传统汽车制造、出口大国的利益发生冲突。类似于欧盟反补贴调查的贸易保护措施还会时常发生,中国汽车产业,势必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具体到应对措施方面,相关部门有必要多措并举地妥善处理贸易纠纷,发挥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各自的作用,尽力减少贸易摩擦。同时,对于主动出海的车企,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可以提供相关引导,避免出海企业因贸易保护而受挫。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以及品牌的全球发展非常不易,家电、光伏、智能手机等行业,都曾面临过来自海外的打击和施压,但事实上,只要自身的技术过硬,上述考验总会不攻自破。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同样如此。除了要理性应对来自海外各方势力的压力,核心还是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逐渐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输出,增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纵横深远,不仅链条长,辐射范围也广,各方只有广泛合作才能发展壮大。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对于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都非常坚定,在汽车产业上,双方也曾多次互动,产业合作基础深厚。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新能源汽车产业携手共赢才是“王道”。中欧之间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也有利于双方共同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若欧盟继续罔顾事实,坚持发起反补贴调查,那么不仅会影响到欧盟本土的车企,也将给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