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技术组获悉,中国气象局正与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西藏、青海等6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加强与能源部门协同,开展国省联动,共同完成风能太阳能专业观测网建设和运行技术规程、风能资源数值模拟技术等八项指南制定,研发数值模拟数据集,并制作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内容的评估报告,加快推进普查成果应用见效。
目前,多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构建了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高分辨率、长序列数值集,融合多源数据结合AI订正技术显著降低评估误差;联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候中心、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等编制8项技术指南,构建技术指南体系;提升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精细化评估能力,开展专项培训,组建技术骨干专班等,支撑试点省份编写资源评估报告、绘制资源图谱,推进资源普查评估系统开发。
在以往资源普查工作基础上,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依托各自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品种等,着力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并形成相关成果。
在形成数据集方面,河北气象部门建立了全省范围的精细化风能资源数据集和高分辨太阳能资源数据集,开始绘制全省1公里分辨率30年平均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内蒙古气象部门初步形成高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数据集,建立风光资源气候趋势预测模型和自治区级风光预测业务;牵头制定《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高影响天气分析技术指南》,编制《内蒙古自治区风光资源观测系统建设规划方案》等。西藏气象部门完成辐射等级和面积统计,直射比等级、稳定度等级的数据编制,各典型高度层风能资源统计、风功率密度图、各典型高度层风功率密度等相关数据编制,将深入开展电光互补、气候预估和气候效应等工作。
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精细化评估方面,上海市气象局推动“风光同场”模式,评估报告选取上海某“风光同场”示范项目作为风光互补研究的典型案例,首次形成针对上海近海风光资源互补特性的量化分析,为后续相关项目规划提供精准依据;将针对超大城市特点开展风速降尺度分析,提升风能资源评估的空间分辨率和精度;在风光资源布局方面,重点向近海甚至深远海区域拓展。青海气象部门与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建立风光资源观测运行与数据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开展风能太阳能精细化评估,推进清洁能源气候效应、高影响天气评估和资源预估。浙江气象部门成立风光普查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编写风能太阳能专业观测网布局设计方案,并出台浙江省风光普查综合评估实施技术细则,率先建成由11个激光雷达和11个太阳能辐射站组成的风光普查观测网。
据悉,中国气象局将按照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安排,积极推进各项试点建设任务,加强经验总结和先进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