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竞争新优势
近日,在国际油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的大背景下,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下简称“三桶油”)2024年度财务报告引能源界瞩目。数据显示,“三桶油”合计实现了归母净利润超过3529亿元,日均盈利达9.7亿元。这一业绩显示出中国石油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能源转型背景下的韧性。在传统油气业务保持稳健发展的同时,“三桶油”正以空前的力度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年报披露,通过构建“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3家企业在风电、光伏发电、地热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等业务领域形成突破性进展。绿色竞争新优势逐步成型的同时,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不仅为传统油气业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整个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构建光伏产业新范式
尽管相较于国内发电集团在光伏产业的布局,“三桶油”起步较晚,但依托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协同优势,在光伏领域展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通过“资本+技术+场景”的创新组合,正重塑新能源产业生态格局。
中国石油2月启动的9.6GW光伏组件集采项目,创下国内油气企业光伏采购规模之最。值得注意的是,该招标明确要求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TOPCon)、背接触电池技术(BC)、晶体硅异质结电池技术(HJT)3种技术路线并行推进,这种“技术沙盒”试验模式,既规避了单一技术路径风险,又为未来规模化应用储备最优解决方案。“TOPCon、BC、HJT”三驾马车并行的技术布局,展现了央企在能源革命中的创新魄力,对BC、HJT等前沿技术产业化进程产生强力催化作用。
中国石化则充分发挥其3.2万座加油站、近千个油田矿区的场景优势,于2024年6月启动“万站沐光”行动方案。规划到2027年,在油气矿区、石油石化工业园区及加油站等新建设光伏站点约10000座。这种将传统能源终端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站的做法,为全球能源零售业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在海上光伏这片新兴蓝海,中国海油依托其海洋工程优势实现弯道超车。2024年6月投运的蓬莱油田太阳能发电项目,创新性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在海洋场景的突破。该项目通过定制化抗腐蚀组件和模块化安装工艺,使光伏系统兼具发电、建筑防护、节能降噪等复合功能,为深远海新能源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锻造绿氢产业新优势
氢能作为最具降碳竞争力的能源形式之一,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三桶油”作为石化行业领军者,在产业链结构、资源、技术储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凭借成熟的制氢用氢、气液储运经验和危化品储运管理资质及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一定的氢能消纳能力,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占据先机。
中国石化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项目,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该项目首次贯通了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绿氢炼化等绿氢生产利用全流程,对炼化企业大规模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有4个正在推进的绿氢项目,其中规模最大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海西100万千瓦风光气氢项目,是中国石油首个万吨级绿氢项目,电解水制氢规模10万Nm3/h,如果按每小时制氢能力10万立方米来计算,每年可生产氢气10万吨左右。
中国海油在海洋氢能领域的突破亦具战略意义。其主导的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成功将欧洲液氢经由大西洋至好望角再到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吨级以上液态氢长距离跨洋运输,开启了我国在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领域的新篇章。
深化战略合作新维度
在能源转型进程中,“三桶油”与隆基绿能的深度协同,双方通过“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资本联动”的三维合作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产业生态。
在技术合作层面,隆基绿能为“三桶油”重点项目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隆基绿能提供了16套碱性电解槽及气液分离、氢气纯化装置等,系统的制氢能力和钝化能力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战略协同方面,隆基绿能与“三桶油”的合作范畴从单一产品供应,已扩展到EPC总包、智慧运维等全链条服务:2025年隆基绿能在中石油9.6GW集采中斩获28%份额、在中国石化2024年度1.7GW招标实现全标段领跑、在中国海油500MW光伏集采中成为独家供应商。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能源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动力。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传统企业提供场景、资金和产业经验,民营企业贡献技术创新与市场灵活性;更能够加速低碳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形成“国企引领方向、民企突破技术”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三桶油”与隆基绿能的合作为例,这既解决了传统能源企业在光伏领域的经验短板,又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规模化应用场景,最终实现“1+1>2”的产业升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