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丰富的空间和光照资源,着力构建“光伏+”全产业链光伏带动体系,如今的滨海,初步实现了从“光伏发电”到“光伏制造”的转型。
近日,记者在山东昌林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智能海工装备制造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桩基施工作业。该项目自开工以来,各级部门主动靠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我们主要依托滨海港口航运优势,为环渤海地区提供海上风电光伏设备,产品辐射整个北方大区,以清洁能源助力节能减排。”项目经理张达祥告诉记者,项目预计4月初完成桩基施工并启动地上主体工程建设,计划6月20日具备投产条件。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环渤海地区能够用上来自滨海的高可靠性太阳能产品。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滨海区加快布局光伏产业,聚集了滨阳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光储智慧能源基地等多个新能源项目,光伏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正呈现多点发力、全面开花的喜人局面。一批不同于传统光伏电站的复合型“光伏+”项目开始落成,采用“绿光一体”“盐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大幅提高亩产效益率。
走进潍坊滨海区风光储智慧能源示范基地,波光粼粼的盐池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一座座逆变器机组整齐排列,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该项目占地面积约414公顷,依托山东海化盐场制卤区,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制卤”相结合的模式,既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盐碱滩涂的利用效率,又实现了绿色发展,一举多得。
“项目年发电量可达4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5万吨,不仅有力推动了山东能源结构转型升级,还将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潍坊力量。”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聚焦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滨海区深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如今的滨海,绿色动能加速释放、绿色优势更加凸显。预计到2026年,滨海区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以上,以滨海“绿电”新动能,助力潍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