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光伏行业注定了无法平静。
国务院三部委于6月1日联合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这个行业而言,一点儿也不亚于那枚投向广岛的原子弹的威力。
行业情绪几乎瞬间沸腾。
整个周末,各种声音、情绪,甚嚣于光伏圈内外。其间,理性质疑逐条批驳者有之,感性聚众力迫官方收回成命者有之,哗众取宠甚而破口谩骂者亦有之。
如此声势浩大的情绪共振,实属行业有史以来所罕见,甚至远超当年面对欧洲双反。
既如此,那今天姑且就说说情绪吧。
面对此次似乎是陡然转向的新政,业内的担忧乃至愤慨,其实都很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但冷静地想想,情绪化除了有可能适得其反外,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其实,行业此时恰恰更该梳理的是面对新政的情绪,或者说看待新政的角度,以及理性思考应对之策,而非肆意挥洒“儿童”般的任性。
十年轮回,同样是三部委联合下文,当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开启国内应用市场,而今次“严控”,虽然主角之一科技部换成了发改委,不也正好更清晰地说明了管理层对光伏的认识和定位吗?
所以,对于此次“严控”,个人以为,应从产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予以重视,而不是急于情绪化反应。
或许是近来对政策趋势已多有分析,也或许是觉得那已无关大局,笔者对此次新政的具体条文基本无感,仅对其“烈度”和“速度”略为意外,但想想也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非要对这次所谓 “光伏六一劫”新政事件有所看法,笔者以为,其实无论何种声音、无论行业内外,包括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企业,其出发点均是为行业健康发展,这毋庸置疑。
略为分析一下各自立场,即可理解此言不虚。
大家冷静地想想,管理部门明知此举对行业影响巨大、明明自身也压力山大,却还坚决推动新政,是对个人有好处还是对部门有好处?再或者,作为能源主管部门,新能源本是其政绩之一,面对辛辛苦苦扶起来的光伏业,他们会站在哪一头?
他们是和行业有仇?还是不明白气候问题、清洁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大局?
正如一位专家私下所言,如果不是要有所作为,如果不是为呵护行业,管理部门完全可以以“十三五”指标已用完而来个一推二五六,干嘛还要如此费力不讨好?
恐怕,其压力不会比业内企业更小。
客观地看,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无论当年的启动,还是后来的狂飙,都太过仓促,管理机制跟不上在所难免,今日之调整也并不意外。
当年如果在欧洲双反步步紧逼时国内市场不毅然启动,会有今天的中国光伏产业吗?而这些年行业的发展,不仅外部面临随时可能降临的贸易争端威胁,内部扩张也是无序、无节制,这样一种产业环境又如何形成一个管理完善和符合各方预期的发展“路线图”?
“一刀切”确实粗暴,但又何尝不是无奈。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新政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当然,此次新政也的确多有不足。
比如,此前对行业预警做得并不到位,不仅信息模糊,还数次反复,且任由小道消息蔓延,导致传递给行业的信号十分混乱,也带给一些企业侥幸心理。
理解的会认为这是政策给市场留有一定余地,但不理解的则会备受误导。要知道,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足够清晰地表达,以及杜绝那些不确定消息的漫天飞舞,都至关重要。
此外,则是一些条文的表达仍不够明晰,如果任由市场猜测,容易造成企业无所适从。
再有就是与此前政策相矛盾的地方,特别是电价和分布式指标等重大调整,理应对市场清晰解释原因,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毕竟许多企业均在按老政策安排市场行为,突然调整将造成其不可挽回的损失,也易导致行业情绪失控。
而对于业内企业来讲,事发突然一时难以接受,确实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味任由情绪蔓延,或者选择性失聪,其实并不明智,那类“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招法更是应该慎用。
面对巨大变局,更该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下一步怎么办。毕竟,市场环境的改变对所有人都是一样。
除了从宏观角度重新去认识光伏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比如看看竞争对手火电即将连60万千瓦机组都要关掉的现实,以此理解管理部门不得已的选择外,再冷静想想是否还有什么可资救赎的办法,然后与管理部门坦荡沟通,以获其更多支持,共同化解行业危机。
伟大领袖早就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够获取最终的胜利。毫无疑问,也唯有理解和团结政策部门,进一步的沟通乃至政策修正,才更有可能。
过度的情绪化声讨,对此时的行业,只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