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著名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德语: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 V.)发布了一份最新分析报告,针对目前市场上在“电动汽车储能”领域处在第一梯队的六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和法国收集了大量的跨国数据,据此展开量化分析。通过一个涵盖市场需求、市场结构、行业生态和技术实力四项类别的、细分为30个指标的综合基准,对全球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场上各国的地位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事实上,弗劳恩霍夫协会自2014年起就应用这一综合指标基准,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四年过去,该指标显示:中国赶超日本,占据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场的头把交椅。那么具体的报告结果究竟如何?交能网将分两期向各位读者详细介绍,本期将首先呈现这份报告的核心结果,下期则会分别从市场需求、市场结构、行业生态和技术实力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各国的发展现状。
核心结论:中国逆袭排首位,欧洲市场被亚洲抢占
自2014年弗劳恩霍夫协会进行这项评估开始,这四年的三次结果显示:中国是电动汽车及锂电池市场变化最大的国家,比起中国,其余五国的发展变化几乎可以忽略。
下图即为该报告2014年-2018年的评估结果,评估结果由每个国家综合基准评分的百分比形式展现出来,这一综合基准评分涵盖市场需求、市场结构、行业生态和技术实力四项类别,每个类别占25%的权重。对于每项类别,将会涉及7-8个指标的对比,以突出其相关性与客观性。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动汽车及锂电池市场发展迅速,在2016年-2018年间,超过其他几个早年的电池巨头国家并以较大的差距处在领先地位。当前这六个国家的排名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
报告认为,中国能够成功逆袭为国际上领先的电池供应方,并且成长为电动汽车及其锂电池最大的市场,其成功要归功于政策导向的强大内需以及针对电动汽车产业整条价值链的有策略性的组建与扩建。而在其他锂电池相关市场上中国也展现出相当大的领先形势,比如载货车、工业储能应用、静态电池应用等市场。紧随其后的日本、韩国两个亚洲国家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市场占有量仍能保持较高的领先地位。
与亚洲国家形成对比的欧洲国家如德法等近几年来在电池生产方面明显落后,其供应商和电池生产商反应较为缓慢。尽管许多欧洲国家目前也已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或联合组织,以支持电池产业的发展,如德国政府已在2018年11月提出了将10亿欧元财政预算投入电池生产当中的计划,但这些计划仍然不足以让欧洲在即将到来的爆发式增长的锂电池与电动汽车市场保持当前的国际地位。目前,欧洲电池产业链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掌握在亚洲电池生产商和供应商的手中。早在去年年初,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亚洲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三星等纷纷迅速在欧洲筹备建厂、扩大电池生产能力,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从目前欧洲本地已有的10GWh容量扩建至60-100GWh。
但报告预测,全球电池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迅猛增长,2025年将达到1-1.5TWh的容量,这时将会是电动汽车市场的一个临界点,也就是利基市场(nichemarket,也称缝隙市场,指可填补空缺的尚未完善市场)到红海市场过渡节点。这个时间段对于全球转型至电动汽车时代至关重要。到了2030年全球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6TWh。因为这些需求将全部由纯电动汽车或插电混动汽车的代工厂(OEM)产生,因此欧洲如德法两国的市场需求侧指数会因为其汽车产业在未来几年的转型和发展而有所提升。
下期交能网将分别从市场需求、市场结构、行业生态和技术实力四个方面为各位读者详细介绍这六个国家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场的发展现状。
报告来源简介:
《储能监测报告2018:电动汽车锂电池领先市场及领先供应方研究》
作者:Dr. Axel Thielmann、Dr. Christoph Neef、Chiara Fenske、Prof. Dr.Martin Wietschel
出版方: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系统和创新研究所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49年3月26日,下设80多个研究所,近15000科研人员(包含德国合作院校的教授与参与实习的学生与研究生)一年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年研究经费10亿欧元,总部位于慕尼黑。
系统和创新研究所(ISI)位于卡尔斯鲁厄的弗劳恩霍夫ISI主要创新技术发展的科学、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与市场,及其对经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为此,研究所使用了诸如创新指标,德尔法问卷,统计和系统建模等多种的分析,评估和预测方法。这种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技术,能源政策和可持续经济,生产和服务创新,创新体系以及区域市场的活力以及创新政策。
近期,德国著名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德语: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 V.)发布了一份最新分析报告,针对目前市场上在“电动汽车储能”领域处在第一梯队的六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和法国收集了大量的跨国数据,据此展开量化分析。并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市场结构、技术实力与行业生态四项类别分别进行评估,一共制定了30多项量化指标。对于每项类别,将会涉及7-8个指标的对比,以突出其相关性与客观性。
事实上,弗劳恩霍夫协会自2014年起就应用这一综合指标基准,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四年过去,该指标显示:中国赶超日本,占据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场的头把交椅。那么具体的报告结果究竟如何?交能网将分两期向各位读者详细介绍,上期将首先呈现这份报告的核心结果,本期则会分别从市场需求、市场结构、行业生态和技术实力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各国的发展现状。
市场需求指标组成
需求类别包括七个指标,这些指标在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内市场当前和未来潜在发展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电池需求,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市场激励计划,市场监管和购买力作为潜在驱动因素(见下图)。
总体结论
需求指标显示了中国的绝对实力。就需求而言,从2015年到今天,中国已成为电动汽车和电池的主导市场和相应的最大需求市场。中国近年来刺激市场需求的政策导致电动汽车自2015年以来激增(2017年电动汽车数量为574,000辆,电力汽车需求量为16.5吉瓦时,电池需求量为16吉瓦时,需求量高达25吉瓦时) 包含电动公交车,商用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并且,中国仍然能够继续挖掘其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2009年约有2500万辆乘用车,包括新商用车登记在内的2900万辆)。 随着国内电动汽车的产量突涨,由此产生的锂电池需求将使中国在未来可预测的时期内能进一步扩大其领先地位。
虽然德国的电池需求仅为2.5吉瓦时,但德国原始设备制造商生产的BEV(纯电动汽车)数量与美国原始设备制造商相同,特别是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德国市场激励计划中,充电站与电动车比率相对较高,使得德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的电动汽车产量较高,特别是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BEV(纯电动汽车),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锂离子电池需求(2017年约为9吉瓦时)。在2019年本土电动汽车产量预测中,美国略微领先德国,但两者都远远落后于中国(两国的国内的消费需求不及中国)。但总体而言,如果不仅仅将商用电动汽车纳入考核,美国的表现将好于德国。
韩国对锂电池的需求约为日本的一半。 与日本一样,韩国也有强大的出口导向战略(特别是对于锂电池)。
在法国,由于较大的环境监管实施力度和合理的市场激励计划,在需求方面,法国并不逊于其他国家。
市场结构指标组成
市场结构类别分析了各个国家的自身背景框架,以及各自市场的结构特征。该类别包括八个指标,涵盖整个价值链中的市场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及行业的国家特征,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见下图)。
总体结论
在2016年之前,日本仍然在市场结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在2018年之后中国在市场总体环境上超越日本,其次是韩国和美国。而德国和法国则属于第三梯队。即使加权变化,整体情况通常也很稳健。由于韩国和美国相互之间较为接近,如果量化权重发生变化,排名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公司规模和价值链覆盖率的增加,韩国将最终将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的商品生产和贸易及回收分数会更高。
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目前在日本排名第一,领先于日本。由于高需求动态以及电池生产能力(工业体量)的巨大积累,新公司可以在价值链中立足。特别自2016年以来,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许多小公司已经能够在中国的电池和电动汽车增长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在市场结构方面的优势之一仍然是获取本国的原材料(生产)和整个价值链的覆盖范围。虽然在环境评估和治理方面仍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不会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地位。
日本现在仅落后于中国。一个重要的优势仍然是成熟市场,其特点是许多大公司覆盖价值链的所有领域。只有在原料生产和贸易领域,日本才显示出劣势。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在专利申请方面和研究实力上仍然占据优势,并且拥有成熟的电池市场和在回收领域的良好表现。
在市场结构方面,韩国占据稳定的中流位置。与中国和日本相比,市场上活跃的公司数量明显减少。在组件方面,个别创新型小型公司正试图在市场上立足。韩国的定位非常好,尤其是其电池制造商。韩国的另一个优势是其本国价值链的覆盖范围。然而,由于缺乏原材料生产,韩国与德国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资源供应市场。
美国仅次于韩国,他们在回收领域拥有强大的专利数量。因此领先于德国和法国。
德国仍然处于市场机构治理的前沿,在整体竞争力方面落后于美国,在环境指标方面落后于法国。与亚洲国家相比,德国只能在很小程度上覆盖价值链中的电解材料领域。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建立市场结构的机会之窗将变得越来越窄。在原材料方面,德国和韩国严重依赖世界市场。
科研技术实力指标组成
研究和技术类别包括八个指标,涵盖政策目标和电池开发,公共研究资金,研发工作和强度,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研发目标。
总体结论
总体而言,在技术研究方面,由日本,中国和美国主导。其次是德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最后是法国。与2016年相比,各国之间的技术融合程度越来越高。
虽然日本对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都有长期的政治承诺,但对于电池技术的支持(尤其是NEDO,即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水平却逐年下降。虽然该机构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研发力量,但面向应用的电池开发(专利申请)的势头却停滞不前。
中国在技术推进上展现了非常大的推动力,包括近年来井喷的大量高水平科学出版物和专利申请数量。因此在未来几年中,中国将逐渐赶上日本,获得研发领域的首席地位。
美国在推动破坏性创新(参见“柯达数字化启示录”在数字化浪潮中,能源企业能从柯达的经验里学到什么?)的电池技术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即实现至少一种性能参数,如能量密度比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有显着改进的技术)。然而,在整体的研发环境上,美国仍然落后于中国与日本,但相较于欧洲仍然有较大优势。
工业环境指标组成
该类别使用七个指标分析各国的工业环境:电池的生产和生产预测,覆盖锂离子电池自身使用的潜力,价值链的结构,自己国家的销售市场,世界市场份额以及在供应合同数量的基础上描述了各国的工业环境指标。
总体结论
日本在2014年前在工业环境上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已经被中国超越。在近几年的高增长预测(组件,电池生产,销售市场),现在已经转变为高的市场份额。中国引领几乎所有的指标,并且占据了巨大的主导优势。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扩大与日本,韩国的差距。到目前为止,美国,德国和法国已经完全落后亚洲地区国家。
由于2015年起采取的政策措施与激励,中国从2016年到2018年进一步扩大了对电动汽车的需求。由此产生的对国内生产的锂电池的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在此期间,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大批量生产能力,电池产能可达到年175万千瓦时(2017年)。尽管韩国和日本仍然是主要的电池制造商,但中国的产能在未来完全可以覆盖全国自己的需求,并且目前中国与国外OEM(代工生产)的供应合同已经确立,国内市场对相应部件的价值链在全球市场份额的增值会达到40%到70%之间。
日本目前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优势仍然在于本国电池生产以及零部件,电池和汽车制造商之间广泛的供应关系。然而,对于其电池单元和组件世界范围的市场份额只有15%到30%。因此,日本在产业结构和出口导向上相较中国并不占优。
韩国目前排名第三,由于2017年其本土的销售额较低以及组件和单元的市场份额较小,所以落后于中国和日本。然而,韩国电池制造商LG,三星SDI和SKI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扩大其在美国,中国和欧洲的生产能力。在该类别中,德国只能在OEM(代工生产)的供应合同中获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