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光伏资本市场上涨史,是十几年的光伏行业进步史。
我国光伏市场在政策驱动期出现过三轮明显的上涨行情。
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光伏设备指数由2000.96上涨356.38%至9131.91,同期万得全A指数由1415.79上涨163.55%至3731.35;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光伏设备指数由2039.51上涨534.38%至12938.3,同期万得全A指数由1242.52上涨130.58%至2865.00;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光伏设备指数由3035.57上涨384.30%至14701.16,同期万得全A指数由1905.13上涨279.20%至7224.26。
2007-2008年,国内企业盈利增长有限,市场预期提升推高估值。国内光伏企业主要布局电池和组件环节,附加值较低,利润增长有限。但需求侧的爆发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行业未来增速的预期,光伏设备指数PE由2006年12月28日的36.93提升至2008年1月24日的203.82(同期万得全A指数PE仅由37.1提升至43.8)。
2008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设备指数在行业盈利基本未改变的情况下,PE迅速由2008年1月24日的203.82降低至2008年11月3日的33.30。
2009-2011年,估值修复与盈利提升先后兑现。
2008年底,四万亿计划叠加央行强力降息,估值率先取得修复。
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光伏设备指数PE由33快速提升至120左右。
2010年,德国、意大利爆发抢装,光伏市场全面回暖,国内产能高速扩张,2008年-2011年,国内光伏电池产量提高707%,多晶硅产量提高1766%。
受益于下游需求高涨,多晶硅价格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涨幅达到37.64%。量价齐升之下,光伏设备指数PE由2010年初的90左右提高至2011年9月的300以上。
2011年11月、2012年9月,美欧相继执行双反政策,光伏设备指数遭遇戴维斯双杀,2012全年跌幅超过40%。
2013-2015年,国内装机量爆发提升行业预期支撑大行情出现。
2013年后国内光伏政策密集出台,强力政策支持下,行业增长预期得以改善,估值率先修复。2013-2015年,国内光伏上网电价始终保持不变,而同期光伏组件价格降幅约为20%。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率持续提高,导致国内装机增速持续攀升。
2013年11月至2016年8月,无风险利率由4.7222%持续下降至2.6401%,导致股票预期收益率下行。2015年大牛市背景中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风险溢价降低,更加拉低了股票预期收益率,光伏设备指数也在估值提升的驱动下快速上涨。2015年补贴退坡政策导致2016年630抢装潮透支需求,第三季度需求大幅滑落,产业链价格迅速跳水,光伏设备指数相对收益持续走低。
我国光伏市场在过渡期至今为止出现过两轮较为明显的上涨行情。
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光伏设备指数由6272.93上涨47.16%至9231.5,同期万得全A指数由4106.64上涨16.15%至4770.05;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光伏设备指数由4410.36上涨176.35%至12188.10,同期万得全A指数由3179.54上涨65.22%至5,253.30。
预期驱动总体行情涨跌,盈利支撑性增强。
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我国光伏产业处于量价齐升的景气周期,在预期与盈利的双重支撑下,光伏设备指数2018年531新政重创国内需求与行业信心,新政出台后,光伏产业量价利齐跌。
2018年5月至10月,光伏设备指数PE由26.33下调至16.18,光伏设备指数由7589点下调至4410点。随着海外光伏需求的爆发,光伏产业基本面边际改善明显。叠加2018年11月2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光伏座谈会提振市场预期,光伏设备指数PE随之开始上行。
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光伏设备指数PE由16.18上调至37.50。
单晶路线快速渗透推动单晶龙头盈利能力优于行业平均。
2014年12月-2015年5月,得益于金刚线应用的初步成熟,隆基股份年通过加强同业合作和收购乐叶光伏向下游渗透,来提升对单晶产品的推广力度,单晶市占率提升,由此迎来第一波上涨行情,区间涨幅达到322.77%,同期光伏设备指数涨幅为134.38%。
2015年9月到2017年11月,单晶渗透率快速提升叠加光伏装机周期,隆基股份股价迎来大幅上涨,区间涨幅429.01%,同期光伏设备指数涨幅为42.98%。第三波大幅上涨行情来源于“531政策”后的股价修复,随着单晶路线的确立,单晶渗透率大爆发,隆基股份作为单晶龙头,技术和市场声誉达到顶峰。
2018年10月到2020年7月,隆基股份股价区间涨幅达到376.59%,同期光伏设备指数涨幅为1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