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的传奇履历_SOLARZOOM光储亿家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联系我们
| | | | | | | | |
施正荣的传奇履历
  • 2020-12-02 21:11:05
  • 浏览:1520
  • 来自:光伏资讯

  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发现了光伏效应,即光照能让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1954年,光伏发电技术诞生,在美国科学家的努力下首次制成了单晶硅太阳电池。而在几十年后,这个原本诞生在美国的技术在中国发扬壮大了,现在的中国光伏产业早已经成为中国的荣誉代表,优秀的光伏企业相继出现,引领光伏行业奋力向前。

  第一个把中国光伏产业发扬壮大的企业家是施正荣,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施正荣也是第一个受益的人。业界对他的评价:凭借几乎一己之力,让中国的光伏产业与世界的差距缩短了十五年!这句话可以说是完美的呈现了施正荣在光伏行业的地位,即使后来尚德破产,他对光伏行业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能磨灭。每一个时代的开拓者,不论他的结局是辉煌、落寞,都应该被记住。

  一、农家少年初长成

  过继

  施正荣的人生轨迹对于他日后的影响可谓深远,他的出身颇为戏剧化,影视剧里表现一个传奇人物,总是要让其经历一点坎坷的。可生活要比影视剧精彩的多,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子才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施正荣的人生也是一部传奇,施正荣1963年出生,1963年正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缓冲期,当时中国的粮食产量极低,许多人因为饥饿全身浮肿,而施正荣就出生在这个时代。

  1963年2月的一天,一对双胞胎诞生在江苏扬中市油坊镇太平村的陈家,这可愁坏了陈家人,拥有双胞胎原本是一件幸福的事,可这是1963年的农村,普通人家的日子很难熬,现实是这对双胞胎很可能养不活,陈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无论如何省吃俭用也不可能再养两个孩子。

  油坊镇太平村

  就在全家为这对双胞胎烦恼时,恰好施正荣的养母和生母同一天生孩子,不过养母生下的女孩刚出生就不幸夭折了,两家的老人经过商讨,决定把双胞胎其中的一个孩子给施家抚养,于是弟弟与哥哥从此分开,施正荣离开了陈家,开始了他传奇而戏剧化的人生篇章。

  到了施家,养父母对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十分疼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施家爷爷为他取名正荣,寓意他能振兴家业、荣耀祖宗。施正荣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孙子,被寄予厚望。

  施正荣的人生起点很低,农村、贫穷、被送养这几个词语注定了他要比其他人走的要辛苦。

  在成人以后,施正荣没有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而心怀怨恨,在功成名就,锦衣还乡之际他依然和两个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施正荣始终记得在贫困的时光里,养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他说过:“养父母对我非常好,甚至超过对他们的亲生儿女。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不管家里有多拮据,养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学业。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养家

  施正荣的童年很艰苦,他说过:“因为我在家是老大嘛,老大一般都比较有责任感,是吧?在农村,我们那一代人,老大可能下了课还要帮父母干干活,帮父母分点忧,很小就要很懂事地负起责任来。”

  养父母后来又生了3个孩子,生活压力一下子变得沉重,父亲为了养家除了要在生产队干活还要用竹条编暖壶壳去换钱。施正荣年纪小却懂得父母的不易,为了让家里经济方面宽裕点儿,他也加入了父亲的劳动中去编暖壶壳,竹条坚韧年幼的施正荣经常被弄伤手,一开始生疏的他因为经年累月的编织暖壶壳,到后来竟然一天能做12个,那时一个暖壶壳是5分钱,这样他一天能赚6毛,小小年级的施正荣体会到了赚钱的辛酸和快乐,他为家里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段辛苦的记忆没有使他抱怨,他理解在贫困的农村,每个人要做很多才能维持生计,贫困磨炼了年幼的施正荣,他不想一辈子过这种日子,他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他想走出这个村庄去外面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

  渴望走出农村

  农民的儿女施正荣,他想要摆脱眼前的生活,贫瘠的村庄让他的童年只有劳动,除此之外他看不到新的东西。他所处的时代,中国的农业几乎还是人力时代,不是现代的机械化农业,插秧种田都要依靠人力,他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干农活,在泥地里挣扎,这种艰辛的劳动就是一个成年的农民也熬不住,何况还是个孩子?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个小村庄。

  二、求学之路

  天才少年

  不同于只顾着贪玩的同龄人,施正荣在不到6岁时就和三年级的学生去学校上课。

  他是渴望知识和热爱学习的孩子,那时候他脑子里就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想法。一个孩子在未经父母的教育就对学习展现出这么大的兴趣,着实令人惊讶,这也说明他天生就是这条路上的佼佼者。

  在这个村庄里还流传着关于施正荣的很多传说,在乡亲眼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学霸,村里的老人说起他小时候还是忍不住夸赞:“那孩子小时候可聪明了,我们都说他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而施正荣自己回忆起年少学习的旅程也很自豪,他说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好,考试总是第一个交卷。上天是公平的,让他出生在贫穷的农村,但也给了他一个捷径改变自己的命运。施正荣的智商远超旁人,加上对知识的极度渴求,这简直是如虎添翼。

  高考成功,梦圆大学

  施正荣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以后,终于迎来了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这让和施正荣一样想改变命运的农村学子有了期盼。当这个消息传到这个小镇里,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大学对于当时的学子来说,是梦想,是跨越阶层的天梯。考上大学,人生会变到另一个维度,这对施正荣来说诱惑太大了。

  正在高二读书的他在指导这个消息后,学习比之前还要用功,起早背书,上学回家的路上也要默默背诵,只要有一点时间他都用来学习。

  在天赋与努力的双重作用下,1979年施正荣考上了大学,为了增大录取机会他选择了远离家乡的冷僻专业:光学仪器,报考了北方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

  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师从马丁格林

  这次选择为他之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活没有让施正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还是和之前一样认真学习,每天只专注于搞科研做研究。1983年大学毕业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施正荣是专业里唯一一个考上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人,3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正赶上“出国热”,施正荣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他获得了出国的机会。根据施正荣的回忆:“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渴望继续学习深造不断完善自己,机会来了,在1988年,由于表现突出,施正荣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

  施正荣留学照

  出国后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就是被外界誉为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世界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成为他最值得骄傲的学生。

  根据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施正荣之后的成就:1991年施正荣凭借着出色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又担任该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他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此时的施正荣已经生活富足,是成功人士的代表。而天性不安分的他也在谋划自己的未来。

  博士毕业的施正荣

  三、创业时代,荣光之路

  回国创业

  2000年,施正荣选择回国创业,也就是说施正荣放弃了澳大利亚优渥的生活,带着多年积累的太阳能技术资料回到了中国。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毕竟当时的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国外。大家为他的决定感到可惜。

  但施正荣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不一样的期许。他认为,回国创业更能体现自身价值。正如他评价自己的话:“我的性格是喜欢折腾。”施正荣的选择印证了他的性格。

  实际上自从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后,就做好了准备,他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在做过一番了解以后他发现,十几年来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变革,一场从政治到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变革,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令他吃惊,他心动了,国内光伏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如果他回国或许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2000年,增长速度超40%的太阳能产业被施正荣看作是一个好机会,以前他就认为学到的知识、经验在中国会大有作为,于是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赚得的工资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办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创办尚德电力

  融资

  当时中国各地正卷起一股招商引资的热潮,幸运的施正荣又一次赶上了时代的风口。施正荣带着笔记本电脑,为获得融资辗转于大连、上海、杭州、无锡、扬州等城市,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向对方阐述自己的项目潜力,能赚到多少钱,还曾放言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但是都没得到想要的结果。

  一开始他是想回到家乡扬中发展自己的创业基地,只可惜当地的官员并未对他这个项目感兴趣,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深深的挫败感,这是他第一次想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后来家人的鼓励让他继续有了动力。

  施正荣的几十万美元在实现自己的“野心”之路上,只是杯水车薪。他需要钱,没有资金的他寸步难行,他有技术只要有投资方愿意出钱,他离自己的梦想就会越近。不过当时国内对太阳能还是很陌生,没有人愿意冒险投资一个不知道未来的行业,哪怕新能源前途无限,也是无人问津。

  时间拖得越长施正荣就越不安,为了凑够800万的本金,他做了“傻事”。在上海知名的创投公司楼下坐了三小时,也没能见到公司负责人。遭受冷遇之后施正荣又去了更多的投资企业,结果都是被无视,时间又过了几个月,融资无果。

  转机

  就在施正荣一筹莫展之际,转机来了,与施正荣同乡的杨怀进也在从事光伏行业,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帮你投石问路。”没想到正巧遇到了自己曾经在扬中市政府任职的老师徐成荣。徐成荣把杨怀进引荐到无锡。杨怀进再把施正荣介绍给无锡市经贸委主任李延人,幸运的是无锡政府对施正荣的太阳能产业很感兴趣,愿意扶持施正荣。

  先前联系过的几个企业没敢投资这个项目。李延人最后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拉来了8家企业。这8家企业分别是:无锡市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科达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无锡市国联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小天鹅集团、无锡水星集团、无锡山禾集团、上海宝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他们为尚德出资600万美元。

  对于无锡市政府施正荣一直心怀感激,曾在其他城市谈过合作的他明显觉得无锡政府的态度与之前遇到的不同。无锡政府明显更积极,用行动说话。而且无锡政府给了施正荣很大的权力,原本只想主抓技术的施正荣被无锡政府任命为一把手,这让他觉得自己有伯牙遇到子期的知音之感。

  “取经”之路

  尚德成立之初根基还不稳,坎坷重重,施正荣的“取经”之路也越来越难。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要经历真经路上的“妖魔鬼怪”,成功的企业家心态一定是非常良好的。有了资金,设备投产就一帆风顺,施正荣这么想过。可没过多久打击就来了。虽然施正荣熟悉太阳能产业有自己的技术专利,但是这也不是创业过程中的杀手锏,企业要面临如何协调团队、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这些最关键的问题。有了资金后施正荣的创业之路并没有好走,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产品质量优异,但就是没有销路。这样的状况坚持了数月,身边的几个骨干失去了信心相继辞职,企业受到了重击。创业最大的难处就是这一点一滴的不顺与磨难,即使看不到明天也得咬牙坚持。

  有了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政府的扶持,无锡尚德还是止步不前。这一回尚德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很多,员工的工资也要发不出来了。为了活下去,施正荣请求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才渡过难关。

  2001年5月到2003年是尚德最缺钱的时期,贷不到款,资金链断裂,各种歧视、不被理解,一个一心为了新能源事业奋斗的人,在当时的环境里肯去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施正荣在一次采访里说过,对他来说最苦的日子就是不被理解,站在高处的他也有“不胜寒”的时候,孤独也在伴随着创业时期的他。这个外表温润的书生,有着所有人该有的一切情绪,只不过在高位上的他得忍着。

  以前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他说话做事都是快人快语,在长期国外思维模式的浸染下,施正荣变得坦率直言。加上一直在搞科研对于很多事他都有种书生意气,胸怀天下的豪情。回到国内他渐渐就要改变自己之前的行事风格了,中国人的含蓄隐忍与说话艺术也在考验着他,他直言:“在中国,提出反对意见必须要说得很艺术,要委婉”这看似只是两种说话方式的差异,但背后却是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国内的应酬也让他觉得烦恼,但他发现国内做生意就要去酒局应酬,这样你的生意多半会成功,虽然刚起步时还有些尴尬,但施正荣超凡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很快适应了国内这种模式。

  企业高层的“争斗”

  要想了解尚德是如何创立的就绕不开一个人,尽管施正荣已经和其分道扬镳,这个人就是尚德的第一任董事长李延人。时任原无锡市经贸委主任。

  尚德成立的本金800万美元就与他相关。

  之前施正荣在大连、上海这些城市找过投资公司也谈过很多合作,但都失败了。太阳能对当时的投资者来说还是新事物,前景不明朗,他们不看好施正荣所说的项目。投资者不感兴趣,距离800万美元的本金也就遥遥无期。

  李延人很看好施正荣的项目,2001年李延人退休后作为国有股东代表出任尚德的董事长。

  他的人脉、资源让尚德的羽翼日渐丰满。刚成立的尚德总是缺资金,他与施正荣此时的分工是:施正荣负责企业内部管理,李延人负责拉投资让公司正常运转。

  李延人在尚德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就埋下了李延人与施正荣矛盾的“种子”。尚德在多方努力下慢慢步入正轨,以李延人为代表的本土派与施正荣为代表的海归派开始了“斗争”,本质上是双方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最大的矛盾就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理念不一致的双方,李延人对尚德是有些专制意味的,有时候是什么都要管,管理层理念的不同导致公司的管理出现问题。

  施正荣曾经客观的评价过李延人,“李总与整个企业的运作以及企业成长息息相关。说实话,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公司第二条生产线、第三条生产线。”他知道李延人对于公司的贡献多大,也从不否认。

  关系破裂

  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利益上的纠纷就会有摩擦,在施正荣与李延人相处的那几年,他们曾合作默契,但是一家企业只能有一个掌握全局的人,两个人势必要走向分裂。2004年两人的矛盾正式浮出水面,因为公司的一个技术骨干离职,还带走了公司的核心资料、机密,这让尚德损失不小,施正荣愤怒不已,情绪化的他在股东大会上直言“他是被人排挤走的。”

  之后二人的矛盾在尚德正式公开化,两个人的事情被政府知道后,无锡政府表示会坚定的站在施正荣一方,这一次李延人输了。

  2004年9月的一天,尚德在董事会宣布,李延人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为了感谢他对公司这些年的付出,公司送给李延人100万元人民币和一辆奥迪A6 轿车。就这样,李延人离开了无锡尚德和施正荣。

  虽然在尚德做董事长,但他却没有公司的股份。他说过,“一个没有股权的董事长,在关键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他看好尚德的未来,想在公司上市前购买公司股份所以拒绝了尚德之前的赠送股份的要求。

  对于施正荣和李延人是怎么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外界议论纷纷,李延人说过一句话,“亏损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而一旦企业开始盈利、上市,涉及利益分配,矛盾就产生了。”而施正荣也说过:“矛盾最终体现在对公司的控制权上。”李延人的出走是尚德走向私有化的前兆,一家企业的人员变动往往也暗含企业的战略规划,不久的将来李延人背后的国有股份在日后也会逐渐退出。

  四、被推上神坛的首富

  三年磨一剑

  从2001到2004年,尚德成立的三年里施正荣为公司发展全心全意的付出,融资、开发新项目、每天都是变幻莫测、惊心动魄。尚德在成功完成了第二次扩产后,产能达到50兆瓦,这次扩产带来了8529万美元的盈利,净利润为1976万美元。这份成绩单对于尚德来说是不错的成绩,毕竟在前几年整个公司都处于亏损的情况。这次盈利也向投资者证明施正荣的选择是对的。

  总理来了

  尚德的成功是新能源未来前景光明的最好典范,国家高层开始关注这个成立才三年的企业。

  2005年3月26日温家宝总理特地来到无锡视察施正荣的公司,这次视察让施正荣激动又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强的信心。国家肯定了尚德,也肯定了整个太阳能产业。

  产能再次扩张

  尚德的第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是在2002年9月正式投产的,产能是10兆瓦,过了一年也就是2003年,年产能为25兆瓦,不过2004年这条25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才正式投产,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二次扩产,这意味着尚德的产能规模已到达50兆瓦。这次扩产是施正荣实现自己的太阳能之梦的关键一步。

  尚德的目标是2007年完成300兆瓦的产能,这50兆瓦还远远不够。尚德在理想之路上还在继续努力。到了2005年尚德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把产能做到了120兆瓦,这条生产线在新的厂区投产运营,这也使得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能翻了一番,尚德的进步也代表着中国的前进。

  尚德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这也是它最大的市场。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和2004年,欧洲太阳能利用年增长率都在25% 左右。2004年尚德在德国、欧洲其他地区及国内的销售收入分别占72%、17% 和8%。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到了2005年1-9月三地销售比重分别为50%、30% 和20%。欧洲增长了13%,整个国外的市场占比竟然高达80%。

  4年的发展,尚德获得了胜利。作为行业龙头,尚德的成功也代表中国光伏产业的成功。尚德凭一己之力把中国光伏推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太阳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期即将迎来。

  在尚德4周年和12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的庆典上,国内外同行不禁感慨,尚德用4年走完了中国原本至少15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上市

  施正荣还想扩大产能,他向董事会提出过三次扩张产能的报告,他问股东们,如果不上市能不能追加投资?大家都同意但也只是说说,这些股东们没有拿钱投资。施正荣慌了,在他看来不能上市,又不给钱投资,这时的尚德银行贷款负债率已经是60%了,他害怕资金链随时会断。施正荣决定上市融资,补充资金的不足。

  不过上市之路很曲折,尚德想去海外上市就不能绕过海外投资机构,而这些机构对国有控股的企业不感兴趣,为了上市成功,施正荣谋划着清退国有股。

  经过一番辛苦幸运的是,施正荣的国有股退出方案最终得到了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肯定。加上自己的多番劝说,到2005年3月,所有国有股东均同意退出。回忆当时的情景,施正荣说:“国有股的退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当时经过了10 个月的心理战,最后是政府的一声令下,如果没有那一声令下,尚德估计不会重组,整个过程都是很痛苦的,都是很折磨人的,那你怎么办,就看你的心理素质。所以我想企业家要具备两大素质,一个是身体素质,一个是心理素质。”

  2005年,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总经理的詹姆斯找到施正荣,那时施正荣想去纳斯达克上市,他问施正荣为什么不去纽交所上市?于是2005年10月14日,尚德在美国的纽交所挂上了自己的旗帜,尚德也成为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第一天,尚德的股价就从15美元涨到21.2美元,2006年施正荣以186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了中国新一代首富。自此以后被行业封神,一举一动都是焦点。

  成为首富之后

  拥有了财富以后,施正荣变了,他从之前那个勤俭的创业者变得奢靡,他会花20万美元包一架飞机去谈合作,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满足少年时期的缺失,施正荣给自己买了数辆豪车,宝马、路虎、宾利......施正荣是个讲究仪式感的富豪,据他身边的人说他会在见不同的人开不一样的车。财富也让他“恐惧”,他变得小心谨慎,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他雇佣了6名保镖。

  剖析首富之路

  事物皆有因果,施正荣自然也有其成功的原因。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去分析,我们惊讶的发现施正荣的幸运。德国是光伏市场的发源地,2000年德国政府颁布了《新能源法》,这项法案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其中的内容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如果使用太阳能发电设施会得到政策上的优惠,这让多数德国人首选太阳能发电。这为尚德带来了巨大市场,据了解尚德的产品比国外便宜5%,所以尚德的产品在德国销量直线上升。发达国家在经济不断增长与能源的耗费中明白,能源污染的危害,环保才是未来的趋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是缺电,电荒在那几年一直是热词。就是这两个字制约了中国经济。能源是经济的血液,中国需要做出改变来缓解这个尴尬的处境。于是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了,这让施正荣更加信心百倍的去发展太阳能事业。大环境的鼓励政策让施正荣没有后顾之忧的发展光伏事业,加上无锡政府的倾力相助,施正荣想不成功也难。施正荣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明白,在中国没有政府支持,搞太阳能是不可能发展顺利的。最后就是用人,尚德崇尚科技,尊重人才,整个公司的氛围都是如此。施正荣将创新的理念贯彻到公司文化里,他有一支精英团队,专门研发技术,施正荣爱才如命,只要遇到有才华的人都想纳入尚德。这几点也是施正荣取得成功的原因。

  光伏成了“金矿”

  看到施正荣靠着太阳能成为了富豪,很多人对光伏有了好奇之心,光伏开始被追捧,资本涌入光伏产业,都想分一杯羹,淘到“金矿”。

  光伏市场变得火热,晶硅的价格开始一路飙升,从22美元、27美元、50美元,2008年甚至涨到了500美元一公斤。

  晶硅市场的火热让施正荣迫不及待想去加入到这个热潮,他开始花高价去找原料商购买晶硅,以每公斤80到100美元的价格收购MEMC公司的硅片,这份订单一签就是十年,MEMC公司要给尚德供应60亿美元的硅片。这个决定也让他日后付出了代价,火热的市场泡沫下带给施正荣的除了首富光环,也带来了隐患。

  五、破产

  市场浮动

  施正荣认为多晶硅的价格十年之内不会降,不会跌破100美元,可是市场是永远不会一成不变,硅片的价格真的降了,从500美元一路降到了19美元、17美元,这天大的落差让施正荣吃了不少苦头,他投资的薄膜电池生产基地也停下了,高价的原料订单让施正荣苦不堪言,实在挺不住的尚德在2011年用2亿美元结束了这笔高昂订单。市场价格的浮动让尚德受了“内伤”,为日后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金融危机

  在公开资料上查询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能知道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关联,直接导致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换个说法就是美国人依靠借债消化了中国不断扩张的产能。金融危机一来美国家庭借不到钱也就间接的影响了中国企业。国外需求的下跌,使得出口受到影响,中国的失业率增加。

  光伏行业也不能例外,而尚德此时正在扩张,政府和银行都相信太阳能行业有无限可能,还在借钱给尚德,危机的到来没有让施正荣感到危险,他背后的政府对他是无条件信任,施正荣迷失在自己太阳能帝国的梦想里,还在不断的扩大产能,或许这才是破产的前兆。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的火热让更多的人进入到了这个产业,产能这时已经是供过于求的状态,市场规律是供过于求价格就会降低,甚至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会使得产品价格低于成本。

  而当时中国光伏的80%到90%的产能主要都要靠欧美等国“消化”,金融危机和因为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让国外开始对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双重打击直接让中国光伏企业受到重伤。尚德作为行业领头羊,首当其冲的受到冲击。

  无力支撑

  2011年尚德欠了银行17亿美元,2012年一天亏损近1000万美元,光伏产品价格的低廉使得尚德产品利润微薄,高昂的贷款成为了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公司管理经营都出现问题后,人心浮动,几个高管都辞职离开了尚德。2013年尚德的负债率在80%以上,此时的它是岌岌可危。

  就在生死关头之际,媒体又曝光了施正荣疑似转移资产到自己的私人企业。施正荣在尚德运转良好时,多次将尚德的资产输送给名为亚洲硅业、辉煌硅业。一时间施正荣备受质疑。

  无锡政府准备对尚德出手相助,条件是以施正荣自己的资产作担保,才能挽救尚德。但是施正荣没有同意,拒绝了政府的救助。不久之后,尚德股价跌至1美元,面临退市。

  破产

  2012年施正荣卸任CEO,2013年3月4日辞去董事长。3月20日尚德宣布破产重整。自此风光无限的尚德走上了绝路。回溯尚德破产的原因,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尚德选择了扩张路线,直接导致产能过剩无法消化。让尚德走上绝路的是尚德自己。

  这个曾经光伏行业的教父,经历了失权、破产、被抛弃,从天堂到地狱从来都是商界的常态,只是这一次轮到了施正荣。

  六、卷土重来

  蛰伏

  这个出生于农村的富豪,从白手起家到成为光伏行业里顶级的领导者,他走了很多年,这一回他栽了,载在了他热爱的太阳能上。

  和尚德“分手”后,施正荣去哪了?

  破产后施正荣在公众的视野里突然消失了。后来我们知道他回到了老家江苏扬中,那个生他养他的村庄,村里最豪华的房子就在他的父母家,在获得巨额财富后施正荣就为两个家庭盖上了豪宅,只不过这一次回家他不是荣归故里,他带着失意回到了家乡。父母听说了他的事情,担心施正荣会想不开,施正荣安慰父母让他们别害怕。

  在多年后的采访中施正荣对自己那段灰暗的日子做了回应。离开尚德后,他为了减轻压力回到了澳洲过上了一个人的隐居生活,试图重新找回自己,找回那个意气风发的施正荣。那几个月施正荣独自买菜、做饭、洗衣,这些稀松平常的时光让他有了安稳的感觉,渐渐他在平常的生活里找回了那份自信,在最寂寞的日子里也最磨炼人的心性。这段安静的日子让他的身体更健康,他说自己瘦了15斤,施正荣认为不管做什么,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身心健康才能继续向前走。

  施正荣没有因为失去财富而泄气,光伏和新能源始终让他念念不忘。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让他一直在思考它们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去发展创新。他换了新的思考方式,不局限于光伏这个范围,选择了更宏观的视野去看待光伏。他清楚光伏行业和自己创业时期已然不同,以前光伏是要降低成本,现在光伏已经接近市场化,有无限可能。人一旦安稳的时间久了野心就淡了。但是施正荣心中总是有一团火焰,他想再回到那个杀伐决断、整日忙碌的世界里,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注册新公司

  2014年施正荣回到上海创办了上迈新能源科技公司,五年后这家公司以25亿的财富登上了胡润财富榜。这一刻惊动了行业内的人,大家都说施正荣回来了。媒体又一次报道了这个东山再起的他,不过施正荣很低调他不会去回应媒体,在与媒体的关系上他始终是沉默的态度。即使众人对他百般误解,他也不会去为自己辩解,一瞬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曾经自信、坚定的扬中少年,在他看来默默做事比一味发声要有意义的多。

  2020年11月12日,施正荣的新公司在官网宣布,公司已经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人们议论或许这一回施正荣能再回到巅峰。施正荣发明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eArc”,材质轻便,不同于只能放在平坦的屋顶上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个可以附着在任何表面,前景可观。

  就是这个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吸引了澳大利亚清洁能源金融公司(CEFC)首席执行官伊恩·里尔蒙的投资。伊恩·里尔蒙预测这将会成为太阳能行业发展中的“下一件大事”。并为上迈投资了700万美元。这也吸引了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公司,Southern Cross Venture Partners的投资。这次融资意味着上迈会继续拓展轻薄组件在BIPV领域的应用。

  谈不上回归,没离开过

  行业、媒体非常关注施正荣的回归。施正荣本人对于这次回归很淡然。他说自己谈不上回归,他从来没离开过。他一直活跃在这个行业里,从2014年到2020年,这些年的全新尝试让他很充实。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商人,只是为了赚钱而做企业。他曾直言企业要为社会、个人、国家解决问题。相比于用企业家、首富这些标签去形容他,倒不如用科学家、梦想家去形容施正荣,他的梦想是让新能源为世界做出更大的价值。按他的说法自己是一个技术型企业家,不是一个商人。

  未来已来

  故事的开始是纷纷扰扰,结局是寂静无声。施正荣的人生沉浮跌宕,从起点的辛苦,到中期的顶峰又到之后的坠落底端,施正荣的人生总是带着几分戏剧性,不过施正荣骨子里的不服输与从不止步的创新能力给了他翻身的机会,他在最后能不能逆风翻盘完全看他自己的能力,作为看客的我们谁也不能给施正荣画上一个句号,去定义一个对行业有着领导意义的人。

  出生于60年代,施正荣幸运地赶上了几次时代风口、热潮,并无一例外的踏上了这些风口成就了自己和光伏产业,其实最让人羡慕的不是那些拥有无限风光、站在顶端的人,而是钦佩那些即使跌落在谷底也能靠自己的力量反弹的人,施正荣就是后者。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未来的施正荣。

【责任编辑:sunnyz】
投稿、咨询、爆料——电话:(021)50315221-812,邮箱:edit@solarzoom.com,QQ:2880163182
关键字阅读: 施正荣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

匿名发表

微信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微博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 一天
  • 一周
  • 一月
  • 每日资讯
  • 光伏杂志
  • 专题
  • 每日光伏市场参考
马上订阅
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DGAD)正式公告,将对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调查。同时,欧盟对中国大陆的
联系我们:021-50315221 服务邮箱:10000@solarz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