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事件频发,给各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月,土耳其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发生7.7级地震,附近地区迄今发生数千次余震,给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就在本周,土耳其南部哈塔伊省再次发生地震,震级6.4级,截至目前,造成至少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不少在本月初强震中受损的建筑彻底坍塌。
从非洲之角多年干旱,南亚去年发生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欧洲去年冬天异常高温,再到如今的土耳其地震,全球气候风险的持续攀升已不容忽视。世界经济论坛也在今年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将“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事件”列为未来两年世界面临的第二大风险,仅次于生活成本的飙涨,并指出,在未来10年,应对气候变化不力将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风险。而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正处于人类历史的最高水平。受防疫措施影响,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下降,但在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19年持平,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记录,比1990年高出54%。
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让推进低碳减排、环境保护迫在眉睫。降低温室效应,走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性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上具有先发优势,目前仍走在绿色转型的前列。去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出了高达3690亿美元的“绿色补贴”及相关激励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电池及其他绿色产品在美国本土的制造和应用。不过,该法案的目标不仅是减少美国的碳排放,同时旨在增加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具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该法案扩大了税收抵免范围,但规定更加严格,只有在北美地区组装的电动汽车才能享受抵免优惠。此外,该法案还规定到2029年,电动车电池的所有材料都需要在北美制造或组装,才能获得全额税收抵免。这些条款也引发了多国的反对浪潮。
欧盟近期也推出系列新举措,意欲与美国争锋。2月15日,欧盟委员会有关禁售化石燃料汽车的立法提案在欧洲议会获得通过。这意味着,欧洲将在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该法案还规定,从2030年起,在欧盟销售的新车,碳排放量须比2021年减少55%,远高于37.5%的现有目标。欧委会预计,这一法案的实施,将有效推动电动汽车制造业发展。此外,本月初,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一项“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计划主要包括4个方面内容:一是简化监管框架,加快绿色项目审批;二是放宽国家援助发放限制,鼓励绿色投融资;三是鼓励与绿色转型相关的人才和技能培养;四是对外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为确保“绿色协议产业计划”顺利实施,欧委会表示,还将提出一项《净零产业法案》,加快绿色项目审批速度,同时配合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确保绿色产业所需关键原材料的采购。
如今,主要国家都在加大绿色产业投入争夺新赛道,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也将在全球层面展开竞争。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提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2)》显示,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绿色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总额从7934.2亿美元增长至11610.9亿美元,10年间贸易规模增长了146.3%,已超过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贸易经济体。其中,环境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增长率达到4.3%。目前,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在全球绿色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呈逐年扩大趋势,由2012年的9.9%提高至2021年的14.6%。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出口为代表,中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当前,地缘政治危机不断,经济风险积聚,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横行,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课题。而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各国打开了新思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发展新机遇。“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全球经济绿色发展持续加速。而中国正走在经济绿色转型的大道上,将与世界共享绿色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