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硅业发展呈现规模不断提升、技术显著进步、布局不断优化等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阶段性结构性供需错配、国产化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绿色低碳转型仍待发力等痛点。在9月12日-13日于内蒙古包头市召开的2023年中国硅业大会上,业内人士建议,从投资、技术等多环节入手,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推动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硅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多晶硅、单晶硅作为光伏发电、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半导体芯片的重要材料,其产业发展受到更多关注。
近年来,我国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工业硅、有机硅、多晶硅和硅片产能分别占全球的80.2%、68%、88.4%和98.2%;2022年,上述四种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全球的79.9%、70%、86.5%和97.9%。
在布局方面,我国硅产业已经逐步形成“3+4”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在云南、四川、新疆三大传统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就地转化率逐步提升;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四地成为硅产业新的发展热土,正逐步形成“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与此同时,行业技术水平也日益提升。在工业硅环节,大型矿热炉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多晶硅环节,技术提升主要体现为产业智能化、设备国产化、冷氢化技术突破以及大型还原炉的应用;硅片环节则体现在单晶的全面替代,大尺寸硅片加速迭代。
然而,硅产业也面临着工业硅产业结构待优化,晶硅环节面临着市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错配,半导体用硅基材料、芯片等国产化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行业自身需加大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等痛点。
为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副会长、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在会上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工业硅环节进行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建立工业硅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于现有工业硅产能集中地区,建立产业升级实施办法,用2-3年的时间进行产业升级;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工业硅企业要求安装节能在线监测系统,倒逼企业尽快开展能耗减量增效工程。
二是防范全产业链各环节投资过热。在市场供应过剩预期下,头部企业和新进入者都要坚持理性投资和适度投资,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突破行业技术难题,确保产业链安全发展。当前硅产业要重点突破半导体用硅基材料稳定量产、工业硅直流电密闭炉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保障国内光伏和半导体产业链原料供应安全。
四是瞄准硅产业链各环节薄弱点,持续强化自身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