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光伏行业的“内卷”程度已达极致,几乎所有光伏企业的业绩在今年第三季度都踩下了高增速的急刹车。即便是一线梯队中“四大金刚”,也开始显现分化迹象。
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天合光能实现营业收入811.19亿元,同比增长39.38%;实现归母净利润50.77亿元,同比增长111.3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1.20亿元,同比增长128.49%。
从一线梯队的净利润增速来看,天合光能是111.34%、晶科能源是279.14%、晶澳科技是105.62%、隆基绿能是6.54%。依靠对TOPCon的布局,三家企业依然保持了今年的高增速,而在技术上摇摆的隆基绿能前三季度增速则难以避免地滑落。
“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组件需求接近600GW,未来短期内N型TOPCon是主流产品。”天合光能董事长、总经理高纪凡在12月7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其他技术路线如HJT、BC、钙钛矿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在各个技术路线上保持着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密切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最合适的产能投资,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天合光能第三季度投资性现金流金额为-54.1亿元,投资方向主要是N型TOPCon电池产能、N型硅片的拉晶切片产能。
业内传言,光伏组件市场整体开工率在50%-60%之间,与此前7、8成的开工率相比有所下滑。而近期,业内中标价格已低于1元/W,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所剩无几。这对光伏一线梯队的企业来说,并非一个好现象。
根据三峡集团在近期公示的新疆哈密项目一个招标数据,天合光能中标了N型单晶双面组件的单价为0.992元/W。对于单瓦价格低于1元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有投资者提出质疑,“本次投标是否赔本赚吆喝?按这个态势,接下来几个月内公司是否可能陷入全面亏损状态?”
对此,天合光能给出的解释是,光伏行业有很多细分市场,比如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集中式市场和分布式市场,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较大,国内集中式电站市场单个订单容量较大、在生产端也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因此组件价格要低于其他细分市场,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产品价格。
高纪凡表示,公司提升N型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同时在生产端持续降本增效,增加硅片产能、提升一体化率,强化成本优势,保障公司在面对行业波动时,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经营盈利状况。
按照天合光能的产能规划,预计到2023年底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可分别达50GW、75GW、95GW,其中N型i-TOPCon电池片产能将达到40GW。
除此之外,天合光能拓展的储能产品线上,储能电池、直流电池舱及交直流产品组合目前达到12GWh产能,预计到2024年二季度末产能将达到25GWh。
只不过,在资本吹响撤退号角、光伏板块低迷的当下,不断扩产的天合光能需要面对股价走低的困境。
同花顺iFind显示,自2023年第一个交易日至12月6日,天合光能股价累计跌幅为58.68%,最大回撤为-64.37%,从年初的63.28元/股跌至26元/股附近。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股价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跌幅。
在内卷不断加剧、股市正反馈尚未出现前,光伏行业已有企业开始放缓扩张步伐。
金刚光伏终止定增事项,原计划募资不超过20亿元,用于年产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1.2GW组件等项目。曾高调跨界切入TOPCon电池的皇氏集团,决定回归核心主业,转让子公司安徽绿能控制权。
但作为一线梯队的光伏企业,天合光能仍有机会在行业急转弯之际扩大优势。
“我们认为未来一体化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成本优势都有望增强。”高纪凡表示,明年光伏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具备更强组件销售能力的一体化厂商,其上游环节产能的开工率相对于行业将呈现更加明显的开工率优势,也就带来更好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