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再为制造业当家蓄势“储能”。近日,《东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印发实施,明确到2025年在储能终端领域形成1家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将东莞打造为“新型储能终端之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万千瓦。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50万千瓦。
东莞提出,支持松山湖高新区打造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基地,支持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新型储能电池生产、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支持有条件镇街(园区)建设特色化产业园区,鼓励沿海港口区域建设系统集成终端外贸进出口专业化园区,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创建省产业园、省特色产业园。
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电站之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基于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积淀,东莞一批锂电池相关企业正拓展新型储能发展赛道,涌现出博力威、东莞杉杉、凯金新能源等行业标杆。此次《方案》围绕加强新型储能研发创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壮大、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协同发展、创新新型储能商业运营模式、开拓全球市场打造品牌标杆等方面,使出“连环招”“组合拳”,将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步伐,助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产业“提能”
分类施策打好“创新牌”
时值寒冬岁末,位于水乡麻涌镇的赣锋锂电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现场“热气腾腾”,只见机器有序运作,工人们正在打桩施工、修建场地内部道路。该项目投资50亿元,将规划生产10GWh新型储能、轻型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年产值预计将达110亿元。
包括赣锋锂电等项目在内,12宗新型储能重大产业项目在今年下半年相继动工,总投资额达119.77亿元。产业动能持续释放。在前不久落幕的2023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与凯乐士新能源总部项目、新能达锂电池封装项目等4宗储能产业项目顺利签约,“头回客”“回头客”用行动为这片投资兴业热土“投票”。
重大项目布局指向,往往预示着城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今年以来,东莞锚定新型储能产业赛道,相继出台《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东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增资扩产项目予以每年最高3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支持,为项目落地提供高效快速通道。
以重大项目助力“建圈强链”的同时,东莞还以研发创新夯实产业“护城河”。针对新型储能不同领域的核心技术,《方案》分类施策予以支持。其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聚焦储能电池先进材料研发与成果转化,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则瞄准相变热储能、储能系统集成调控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围绕先进储能系统检测、电池管理系统、固态锂电池等前瞻技术研发及应用。
接下来,东莞还将全力招引高性能储能电池、高端能源电子、先进储能材料、品牌系统集成终端、电池回收龙头企业,在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便携式储能等领域培育一批全国一流水平的龙头企业,在能源电子、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及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和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链资源有效整合。
园区“聚能”
支持建设特色化产业园区
好的创新生态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立足自身优势,东莞新型储能产业布局也将各有侧重。
在松山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新型储能材料的创新主力军。今年以来,首届大湾区新能源创新生态建设峰会、2023中国(东莞)动力和储能电池新材料论坛、2023松山湖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储能材料论坛接连落地于此,北部新能源系列活动之创新储能技术大会也跟随其后,为企业发展赋能。
根据《方案》,储能电池材料、控制芯片、系统集成、装备制造等领域将被视为松山湖产业发展重点。东莞支持该区率先打造标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成新型储能材料、系统及装备生产集聚区。
距离松山湖40公里外,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的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逐渐成形成势。基地占地面积共计7363.3亩,已进驻赣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祥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博力威锂电芯及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南玻光伏等项目。今年,新能源企业供应链发布会暨新能源产业基地招商推广会在基地召开,汇智云城、平安智造、联东U谷、中铁智造等麻涌四大新能源产业基地园区平台获颁牌匾,可为优质项目提供实惠厂房。
在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储能电池制造、氢储能、电池综合利用等领域是重要发力点,将打造新型储能电池生产、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探索氢储能融合应用示范。
东莞还将支持有条件镇街(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建设能源电子、电池回收、系统集成等特色化产业园区,并鼓励沿海港口区域建设系统集成终端外贸进出口专业化园区,谋划电池正极材料园区。
优质产业空间也将瞄准新型储能板块。东莞加快推进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以及现代产业园建设,支持新型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入驻,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东莞支持水乡打造新型储能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建立新型储能研究院,引进先进储能技术力量。加快布局筹建国家级储能(新能源)检验检测平台,提升检验检测能级。
示范“扩能”
前瞻布局氢储能等技术路线
新型储能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示范应用入局破题,东莞巧拨降本“金算盘”,算好增效“精细账”。
根据《方案》,技术成熟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将得到规模化发展。东莞液流电池技术、氢储能基础尚处于发展初期,将进行技术路线试点示范应用。
分布式资源也将聚沙成塔。东莞鼓励建设场景多元的超充设施服务体系,推进“电力充储放一张网”。鼓励国有企业与新能源头部企业合作,建设可共享的光储充检一体设施,打造“智能光伏+新型储能”示范低碳园区。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探索“众筹共建、集群共享”商业模式,打造共享储能、云储能试点示范,建设共享储能交易平台和运营监控系统。为构建高效、安全、环保的电力系统,东莞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与多能互补示范,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为推动降本增效,东莞已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企业。根据《东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针对纳入示范项目库的储能示范应用项目,东莞将给予投资主体最高0.3元/千瓦时的事后资助,连续补两年,单个项目累计补贴最高300万元。
目前,东莞已完成第一批新型储能示范应用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示范认定评审工作,易事特松山湖工业园储能项目、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储能工程、东莞市天球实业有限公司智慧用能项目、博力威分布式光储充协同园区绿电示范项目共4个项目获认定。
东莞新型储能产业良好的发展氛围不止于此。依托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东莞先后举办三场新型储能专场金融对接会,超百家次储能企业代表对接需求。
UL标准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电气安全标准。东莞今年会同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牵线搭桥,组织储能企业参与美国UL标准制定研讨会,与黄埔海关中心展开对接交流,举办锂电池安全法规标准宣贯培训,助推企业升级技术工艺、抢占市场高地。
今年以来,东莞先后组织新型储能行业企业沙龙、中小工商业储能沙龙、新能源企业供应链发布会等多场活动,协助推进举办第17届中国国际电池级储能博览会,同期组织30家参展企业代表围绕储能展开演讲,为行业搭建交流平台。储能博览会围绕行业商贸、新品首发、知识科普三大功能版块,全面打造一场向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不断升级的综合性电池及储能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