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过去一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环节。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等。
两会期间,新能源企业家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积极建言献策。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了2024年新能源企业家代表委员的建议,处于行业中心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点聚焦于储能、电池、电价以及氢能四大方面。
聚焦储能,重视绿氢
在新能源中,“风光水核”已为人熟知,而在细分领域上,储能市场得到了一众新能源企业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针对新能源项目配储和储能电站盈利渠道受限的现状,提出优化新能源配储政策以推动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如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发展、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立动态储能市场发展监测机制等。
显然,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细分领域,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已引起了企业家们的高度重视。而部分代表委员也关注到较储能的另一新的细分领域——氢能。
氢能作为新能源中的“新人”,首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建议,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他认为,成本是目前制约绿氢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通过财政支持与碳市场机制协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绿氢成本。
亿华通是国内“氢能第一股”。被业界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是新能源企业发展方向的可选项。光伏龙头隆基绿能亦将绿氢作为其中一个业务拓展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议案中指出,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从源头上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绿氢作为能源载体或原材料,将助力农业、化工、冶金、火力发电、交通等行业实现脱碳,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
他建议,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离网制氢项目申报。明确政策要求,促进多绿氢多应用场景落地;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设,做好行业准入;取消绿氢复合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预期工业部门对存量灰氢使用需求转为绿氢的举措,将成为短期有效控制碳排放的举措之一。当前我国工业领域每年消费超过3000万吨氢能,从制氢来源来看,62%为煤制氢、19%为天然气重整制氢、18%为工业副产氢;其中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氢)占比约1%。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欧盟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将船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中,各大船东公司均积极开始制定脱碳战略和应对方案,而使用绿氢制取绿色甲醇替代传统燃油作为船用燃料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案之一。
关注电池标准,稳定绿电电价
除了储能和绿氢外,关于锂电池的议案和提案也不在少数。
202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作为外贸“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也意味着,锂电池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关于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保持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优势的提案》中建议,一是提高国内标准技术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提升技术进步;二是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三是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四是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共性技术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则建议,建立更严格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主张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中的“针刺试验”纳入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强制性项目;在《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中增设“燃烧喷射试验”,以提升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从而降低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对电池标准也提出相关建议。
冯兴亚认为,动力电池现行标准仍存在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导致研发成本增加、产业链协同困难、资源浪费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针对充换电补能标准不统一、全固态电池标准缺失等问题,冯兴亚提出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探索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等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之际,电价成为了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指出,2023年以来,各省纷纷出台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要求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存量与增量项目均须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现行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主要针对常规火电机组制定,没有体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因此与常规火电“无差别”竞争,可再生能源投资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经常承担超额偏差电费风险,收益难以保障。
他建议,针对存量可再生能源项目,严格执行现有政策,签订不少于20年的长期固定电价购售电合同,并确保项目所发电量全额上网。对于2024年及以后的新建项目,建议根据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度电成本加配套储能成本及合理收益原则,核定当年新建项目的发电上网价格,并与煤电价格脱钩。此外,曹仁贤建议加大对新能源电价政策的监管和核查,纠正与原有政策相悖的情况,促进新能源可持续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南存辉亦提议,强化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以及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交易机制,以解决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