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2时32分,三峡柳疃60MW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开启昌邑“风光盐同步发展”新模式。项目总投资2.7亿元,位于潍坊昌邑市北部盐田,占地约1300亩,通过合理利用三峡陆上风电项目的风机间隔空间,兼顾风电、光伏、晒盐,实施立体化布局,可在单位土地面积下创造最高价值。
该项目于2023年11月开工,一年来建设单位勇克技术难关,针对盐田高湿度、强腐蚀的特殊环境,优化设计结构,严选适配材质,安装双面双玻N型高效组件10万余块。项目接入三峡新能源昌邑发电有限公司共用升压站,实现了海上风电、陆上风电、陆上光伏三位一体的同场控制,有效节约了项目建设成本。项目所发电量全额上网,年发电量约8000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万吨。该项目是继三峡30万千瓦海上风电、三峡5万千瓦陆上风电后,该市将三峡新能源成功引进昌邑并顺利落地建成的第3个项目,截至目前,三峡新能源在昌邑新能源发电装机已达到41万千瓦。
光伏熠熠生辉,风电动能澎湃。新能源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昌邑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功引进华电、华能、三峡新能源、国家能源、中核集团、国电投集团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头”企业助力新能源发展。截至目前,昌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0万千瓦;2024年1—10月份,发出绿电19.67亿千瓦时,绿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6.8%,能源结构不断向绿色低碳化转型。
通过不懈努力,昌邑逐步构建起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等产业链发展格局,在产业新赛道上培育了绿色新动能、塑造了发展新优势、打造了工作新亮点。率先在潍坊市开发海上风电,昌邑已建成陆上风电场5处、海上风电场1处,在建海上风电站1处,共计风机251台、装机总容量104.65万千瓦。三峡海上陆上风电建成,实现了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吊装风机、运行8.5兆瓦国内单机容量最大陆上风电机组、国内首个“风光渔同场”三位一体示范样板、全省首个一次性全容量并网平价海上风电等多个首创。
有序打造“光伏+”模式,2016年在全省首创渔光互补发电模式,建成100兆瓦渔光互补示范项目,率先构建“水上光伏、水下养殖”新能源经济系统。有序打造“光伏+渔业”“光伏+牧业”“光伏+扶贫”“光伏+环境治理”等分布式光伏多类型融合模式,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约51万千瓦,同比增长61%。
创新开辟生物质资源化处置新格局。采用PPP模式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国际先进工艺,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进行无需分拣的全量燃烧,产生热量用于清洁发电,日处理生物质600吨、发电11万度,减容率95%以上,分解时间由7—30年缩短至2小时,实现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
新能源链条化推进体系不断完善。发挥本地优势条件,“以商引商”“以项目引项目”,从产业互配互采角度出发,围绕上下游环节,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完整链条。谋划招引山东海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智慧光伏支架项目,产品上游与潍坊东方钢管有限公司合作,下游为国电投光伏发电项目提供材料支撑,实现了市内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发货,“链”出由用到造的发展优势,年可节约生产运营成本1000万元。
昌邑市建立“领导包靠、专班跟进、联席会议、一线攻坚、定期调度、督查通报”六项机制,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磁铁式”服务。积极摸排风电、光伏开发资源,坚持提前谋划布局,预计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220万千瓦左右,年发“绿电”60亿千瓦时。预计到2027年底,现有的国华海上风电等10个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达到400万千瓦以上。昌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与新能源多元开发协同共进,不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