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巴黎协定》第18/CMA.1号决定,各缔约方须不晚于2024年底提交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以下简称《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在国内公布。
报告全面阐述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求及获得的支持等信息。报告回答了公众所关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气候适应的资金支持等一系列问题,如同我国“双碳”之路上的一个指路标,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引导人们科学规划自己的绿色路径,共同投身这项牵动各方的奔赴。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就目前人们的认知与《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之间的偏差进行了分析。
偏差一:
二氧化碳排放100亿吨≠全部温室气体排放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近130亿吨
2020年以来,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人们的“绿色素养”都有了极大提高。其中,对碳排放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多年来,从新闻报道到各种碳领域的培训,一般都会笼统表示当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大约为100亿吨。
事实上,我们说的碳排放一般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是102.82亿吨,比2020年增长了4.3%。而这仅仅是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9.1%。
《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明确: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简称LULUCF)约为129.9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年增长了4.3%。在不包括LULUCF的情况下,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43.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年增长了4.0%,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导致。
LULUCF是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温室气体的,2021年LULUCF的温室气体吸收量为13.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且主要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自然资源中的土地利用和林业是可以影响温室气体的整体排放量的。这也正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线,如果存在差距,则需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来弥补。
偏差二:
农业不只吸收二氧化碳,排放也不容小觑
2021年动物打嗝和放屁排放量为3.22亿吨
《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指出,在不包括LULUCF的情况下,2021年中国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排放占比分别为76.9%、14.9%、6.5%和1.7%。土地和林业虽然会吸收二氧化碳,但农业本身却在进行着碳排放。
由此可见,能源变革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推动工业生产的绿色低碳发展,而农业活动往往会被忽略。虽然占比仅仅6.5%,但体量却将近10亿吨,超过了德国的排放量。
2021年,中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3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年增长了1.8%。其中,甲烷的排放量占比超过70%,其余均为氧化亚氮排放,2020—2021年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因此,LULUCF是在以碳汇的形式吸收温室气体,而农业活动本身却在排放着温室气体。
从排放构成看,2021年动物肠道发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物打嗝和放屁,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3.22亿吨和1.65亿吨,比2020年增长了2.4%和6.3%。
这提醒人们,做好畜牧业合理规划、科学养殖、粪便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相对低碳的素食对于农产品绿色发展的价值。
偏差三:
国家自主贡献的3060目标已经进行了更新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2020年9月22日,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对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行了更新。本次中国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就碳达峰而言,《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明确了,涵盖范围的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碳达峰的口径为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覆盖领域为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
该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施进展。2021年我国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6.2亿吨。同一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9%。
截至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17.9%。截至2024年10月,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2.8亿千瓦。各项目标实施进度符合预期,其中森林蓄积量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实现目标。
偏差四:
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不只是气温变暖
到2030年,每年需3.6万亿元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指出,1901—2022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16℃/10年;1961—2022年,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0.30℃/10年。与此同时,伴随着降雨量和暴雨量的增加。
气候变化导致林草面积、生长周期发生了变化,森林病虫害也在增加,加剧了农业系统的脆弱性。在健康与公共卫生上,气候变化增加了高温热浪导致死亡的人数,媒介传染病的流行风险,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近年来,气候变化更是频频导致高温热浪、暴雨天气、区域干旱的发生。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为提升气候韧性、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提供了战略依据和指导。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
该报告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行动,我国从报告年份(2024年)到203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5.2万亿元,年均约3.6万亿元;从2031—206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43万亿元,年均约8.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