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价-高成本=高收益?
日本市场的火爆来自于2012年7月1日生效的政府收购电价制度(FiT),FiT的出台则源于2011年福岛大地震后为应对电力短缺以及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政府所作出的变革。在2012年出台的政策,日本地面电站FiT为每千瓦时42日元(40日元加5%的消费税,根据当前汇率约合人民币2.545元),补贴期限为20年;补贴额每年下调10%;
2013年电价下滑至37.8日元(36日元加5%消费税,约合人民币2.29元)。目前日本正考虑在2014年将补贴再下降10%左右,相关听证会将在近期召开。日本新的电价走向目前并不明朗,晶澳太阳能王润川在日本了解到,由于2013年系统成本上升了10%左右,电价下调可能会放缓。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日本住宅系统成本从2012年的每瓦465日元(约合28元人民币)下降至2013年底的385日元(约合23元人民币)。地面电站的成本要低于住宅系统。联盛新能源,这家由无锡国联控股的光伏电站开发商,已经在日本市场耕耘了一年的时间。据联盛新能源日本公司总经理任劲介绍,如夏普等一线企业的EPC价格达到每兆瓦3亿日元(约合1800万人民币)左右,小型EPC公司的报价约2.3亿日元(约合1400万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几乎是中国EPC价格的一倍。
高电价、高成本能否带来高收益,在日本市场,最核心的是贷款。日本银行贷款利率相对中国银行基准贷款利率低很多,只有1.5%—2%,即使去年银行上调了利率,也只有中国利率的一半不到。联盛新能源分析了不同投资模式下的项目收益:全自有资金条件下收益率在10%左右;利用中国贷款资金收益率可达到14%;如果拿到日本贷款可获得17%左右的收益率。但任劲表示,日本银行贷款非常难拿,大的银行涉足不多,只有新生银行等几家在这方面业务比较成熟。
把产品卖向日本
在商业中有一种说法,中国把最好的产品卖给日本和欧美,而日本则把最好的产品留在国内,其次出口欧美,最后再出口中国。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先不去纠结,不过日本光伏系统成本高昂与其产品价格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NPDSolarbuzz的统计数据,2013年下半年日本市场上中国组件的报价约为0.65-0.75美元/瓦,约合66-76日元/瓦,折合人民币约为4-4.6元/瓦。而日本组件的报价平均在0.9美元/瓦左右。
从2013年中国光伏企业在日本的出货量来看,阿特斯凭借520MW排名第一,晶澳排名第二,出货量达到360MW,韩华320MW、尚德260MW、英利210MW、天合光能超过100MW等紧随其后。
Solarbuzz分析师韩启明表示,“日本本土组件产能只有3GW左右,而每年安装量能维持在7GW,这就意味着每年有4GW的组件缺口。”来自中国的组件进口仍然不能满足需求,韩启明表示,来自中国组件企业的代工产品在日本拥有更重要的地位,“晶澳、天合光能、昱辉阳光等一线组件企业以及航天机电、光为、辉伦等二线组件企业都在做日本组件品牌的代工业务。”
在价格保障下,各个组件企业都纷纷将最好的产品推向日本。2014年东京光伏展中,晶科推出了内置优化芯片的智能组件以提供电池串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这使得住宅系统的发电量比普通组件高20%左右。中盛光电则推出了利用台湾新日光的双面电池制造的双玻组件,以求在细分市场中占得一席。天合光能拓展了产品范围,在日本推出了储能系统。为了更好进入日本市场,昱辉阳光与日本半导体供应商Vitec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生产其高效组件VirtusⅡ,产能为80MW。
王润川在东京展会上对同行产品考察后发现,为了抢夺日本市场份额,各家开始提供更高的附加值,“开始有企业提供30年20%的功率保障,晶科、英利等提供了10年92%的功率保证,或者其他企业给出了12年90%的功率保证。”这比常规的10年90%、20年80%功率保证普遍提升了。高效也是日本市场的“口味”,晶澳为此推出了单晶60片、290瓦的组件;日本本土领先企业京瓷则计划将多晶组件效率提升至18.6%,并计划未来几年内将单晶组件效率提升至22%以上。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家组件企业获得了日本JET认证,获得了日本市场“通行证”。此外,他们还要得到来自日本和欧美主流保险公司的认可。来自中国的国家电网子公司英大泰和保险也进入日本市场,为多家中国组件企业的产品提供担保。
深挖日本市场多年的爱康科技已经在当地组件边框市场拥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后,正计划提升其支架市场份额。负责支架业务的爱康金属科技总经理李光华在这次东京之行收货了多份订单,其中包括一个42.8MW的项目。李光华表示,“2013年在日本的支架出货量达到100MW,今年要做200MW以上。”
相比组件来说,中国逆变器企业在日本的市场空间变得非常狭小,包括阳光电源在内的诸多中国一线逆变器商很难获得日本项目订单。TUV南德光伏产品部部门经理许海亮对此感到疑惑,“组件企业通过JET认证后能进入日本市场,而日本很多本土逆变器企业并没有去做认证,他们更多是凭借信誉和技术能力,地方电力公司在项目并网前也会要求逆变器企业提供一些测试报告。”日立、欧姆龙、三菱TMEIC等日本本土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SMA凭借其全球知名度也有一定空间,中国只有阳光电源和中兴昆腾在探索日本市场的立足之道。
开发日本电站
除了中国组件企业纷纷在日本开拓贸易市场外,包括联盛新能源在内的诸多开发商也在寻求电站开发投资的高收益。中电投集团子公司上海电力正计划发力日本市场,这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王运丹在2013年底的一个会议上,向各个券商的分析师们描绘了日本市场的美好前景。上海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刁旭表示,“我们2014年力争2-3个项目并网,2015年至少3个项目。”刁旭带领的团队在日本主要看重10MW以上的项目,并且以42日元电价为主。联盛新能源也在争取更多的优质项目,目前联盛拥有多个2MW的项目,并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根据NPDSolarbuzz的统计,目前日本的项目储备已经达到21GW,其中42日元电价的项目还有8GW没有完成。这8GW的42日元项目中,约1GW由于土地权等诸多问题已经明确取消,4GW项目已经确定要做,仍有3GW的数百个项目仍然需要等待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评定,这些项目在土地权确定和产品等技术指标上无法全部满足。
正信光伏是日本市场中在电站开发方面做得最成熟的企业之一。这家来自江苏常州的组件厂不仅在日本南部的福冈拥有一座组件厂,还收购了一家拥有特级资质的光伏工程公司PowerMax。负责正信光伏日本市场的首席商务官黄晓昕透露,他们已经储备了超过200MW项目,并且一边收购新的项目权一边继续开发新的电站。正信光伏计划通过日本的电站资产的注入进行IPO,据悉他们有望与日本某知名券商进行合作。
联盛新能源同样在做大量的项目储备,任劲表示,目前已经有超过200MW的储备,其中2013年计划完成30-50MW项目。这家由无锡国联作为大股东的新晋日本市场玩家正用充足的资金购置土地,在项目投融资方面也获得了来自中国各个领域投资商的认可。联盛新能源副总裁许涵峰透露,他们正在日本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股东和客户的多方面需求,“组件、保险公司都要得到银行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本更好拿到贷款。”
电站开发商们在日本的项目仍需克服各种困难。由于日本银行贷款和保险公司的要求,他们需要使用日本的逆变器产品,而目前看逆变器到货时间为6个月。安装工人的缺乏也为项目增加了成本,“大型优质的工程公司订单都已经排满了,他们在接安装订单时甚至都要考察业主的背景。”任劲对日本工程要求感到诧异,“本来只需要建成一座25年稳定运营的电站,但满足相关要求的话电站能更久的稳定运行。”
虽然前景美好,但这些日本市场玩家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上海电力规划的装机目标也在受到挑战,他们并不想在收购项目权上花费太多资金,但如果不提高价格会很难收购到理想的项目。而英利也搭上了上海电力的“顺风车”,以在日本进一步扩大规模。
今年4月1日,日本将出台新的FIT,消费税也将由5%提升至8%。2014年日本市场有望突破8GW,展会后各家企业已经开始新的市场布局,各种战略合作协议频繁签署。对中国光伏“玩家”来说,在壁垒严苛的日本市场能抢到一杯羹更是实力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无关。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对文中观点、陈述判断持中立态度。所载内容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咨询、爆料——电话:(021)50315221-812,邮箱:edit@solarzoom.com,QQ:288016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