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4年的用电市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增长乏力”。根据中电联的数据,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4286小时,同比降低235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相对应的,2014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3.6亿千瓦,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发电装机容量仍在不断增加,但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状态,这就导致了整体的电力需求下降。去年我国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比2013 年下降了235个小时,其中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了314个小时,全年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仅仅只有4706小时。
总的电力需求增速下滑,电力出现相对过剩,这些均对企业的发电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从五大发电集团2015年工作会议中可以看出,发电企业们提到的一个共同点,便是目前电力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较为突出。
由此,也有媒体用“狼来了”形容当下的电力过剩。但是电力过剩时代真的来临了吗?根据无所不能对几位电力专家的采访,实际上,电力过剩问题并不能简单论之,也无法粗略地下这个结论。
发电企业:电力过剩问题很突出 市场竞争加剧
华电集团董事长李庆奎:现在是过剩经济,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是最直接的体现,电力和煤炭的供需日趋平稳,国内电力增长空间已经有限,清洁能源发展的浪潮十分迅猛,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大大超出预期。
国电集团董事长乔保平:目前电力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全国电力装机已经相对过剩。国有企业增长速度由快向稳转变,发展方式也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是企业适应新常态和未来竞争的必然要求。
中电投: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也必将使电量增长进入较低水平的新常态。同时全国电力装机仍在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发电利用小时数普遍下降,电力过剩凸显,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现在能源电力市场进入了新常态,电力市场新常态的特征是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专家:我国电力产能只是相对过剩 适当过剩有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志轩:对于电力是否过剩问题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评断标准。由于电力设备利用小时具有可调整性、电力电量通过电网可以大范围平衡的特点,电力是否过剩应当统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够提出一个合理的评判标准。当前的过剩总体来看,我认为有相对过剩、电力结构性过剩、区域性过剩、电源电网不协调过剩等情况,在某些区域,相对过剩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我国的电力结构是以煤为主,燃气电力不足且价格高,所以煤电成为调峰的主力,这造成了煤电利用小时数下降,效益也随之下降。
但是,由于负荷特性的原因,如果煤电利用小时达到5500小时时,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缺电情况。这就需要进一步认识我国电力设备的合理利用小时问题、各种电源的合理配套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过剩”问题。
因此,从电力侧看,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发展。对电力过剩不能简单下结论。
中电国际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王冬容:过剩是典型周期性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年,过剩和不足总在反复出现。实际上,用电的波动性非常大,空调用电负荷可占到四成,只要夏季来一个高温,情况立马不同。而去年出现的相对过剩,天气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导致了和前年构成很大反差。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均用电越多,说明国民生活质量约好,我国人均用电刚好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人均装机1000瓦,并不过剩。实际上,适当过剩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缺电的话经济发展成本更高。
如何应对电力相对过剩的情况?
而应对、解决电力相对过剩问题则必须针对不同的过剩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
如果经济有所回升,电力的需求会进一步回升,过剩问题会自然消失。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主动并且良性的方法来加大电力的使用,比如鼓励居民多用电力来替代燃气和煤,这样可以将燃气用于更需要替代煤炭的地方,也可以大大减轻散燃煤对环境的影响。
王志轩认为,鼓励用电与节约用电并不矛盾,鼓励的作用是为了优化消费端的能源结构。要鼓励用电,就要通过政策进行调整,比如对于短缺时期的阶梯电价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到有利于多用电、用好电的方向,而不是限制。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蔡国雄也表示,现在的电价政策还没有大规模推行,不能单纯只用阶梯电价,应该实行分时电价,鼓励夜间用电,这样可以把白天的巅峰期降下来。“电力稍微宽裕,这看似坏事,但其实也是机遇。因为调整电力产业结构需要有一个喘气的时间。在电力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更从容地进行电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