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河君高调“复出”,继水电、太阳能薄膜发电之后再次推出了“颠覆性”的产品——汉瓦。
“我特别庆幸,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从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7月29日,历经两年前做空和股价暴跌的坎坷遭遇,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河君孤注一掷的勇气并未稍减,高调“复出”,继水电、太阳能薄膜发电之后再次推出了“颠覆性”的产品——汉瓦。
汉瓦应用场景
靠水电起家,后于2009年进军太阳能薄膜发电领域,挺进太阳能汽车、到牵手摩拜合作、涉水可穿戴设备等移动能源产品,押宝“移动能源+”,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认定为信条的李河君偏爱于“吃螃蟹”,也因“过于有想象力”、“打法异类”,而被业界嘲笑为“疯子”,两年前“折戟”的汉能一直浸泡于质疑声中。
令人惊讶的是,消沉的汉能强劲复苏。2016年年报显示,汉能薄膜发电集团(00566.HK)全年共实现营收44.83亿港元,较上一财年大幅上升59%;毛利增加至25.98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增长89%。
分布式光伏迎来发展元年,乘着《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研发可量产的效率20%以上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的政策“东风”,CIGS及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分别高达21%及31.6%的汉能发电集团已在全球薄膜技术中崭露头角。
同时汉能年报显示,以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基础的“一基两翼”战略布局是汉能业绩增长驱动力。
破裂的神话之后,汉瓦这个新故事,或成为解救汉能于危局之中的有力稻草。《能源》记者在汉能发布会上获悉,汉瓦是将汉能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兼具发电性能的同时,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发表演讲
“汉能一直围绕住、行两大领域,进行重点产品布局,让建筑的屋顶、墙面都装上薄膜太阳能,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李河君在在题为《一棵树,一片瓦》的演讲中表示。题目的寓意为“每安装25瓦薄膜太阳能产品,所达成的减排效果,就相当于在地球上多种了一棵树。”
发布会现场铺设的汉瓦屋顶亮相
生态建筑、环保寓意的卖点背后,汉能剑指1.4万亿人民币的建材蓝海市场。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汉瓦绕不过的现实的问题是——价格如何?发电效益如何?
汉瓦并不便宜,每平方米售价1390元,面对“能不能便宜一点儿”的质疑,李河君不以为然,当场并没有正面回答。
北京顺义区汉瓦应用场景
对于发电效益,李河君以北京地区为例,一个50平米的屋顶,可以安装的功率为4.25千瓦,每年可以发电5100多度,可以节省电费约1200元,卖电收入1000块钱,还可以拿到国家和北京市的电费补贴大概3670元,每年综合效益约5870元。
经《能源》记者了解,与传统的20年寿命的陶土瓦相比,汉瓦的使用寿命能够达到其两三倍。此外,汉瓦采用的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芯片量产转换率达到17.5%,希望在今年将其提升至18.5%,并且今后以每年1%的增长速度提升转换率。
一意孤行的“薄膜道路”或不再是“独舞”,按照李河君的话,“汉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好多人嘲笑我们,慢慢的开始怀疑,然后慢慢地相信,最后加入汉能,现在汉能处于嘲笑已经慢慢过去,怀疑过了一半,现在是在相信和怀疑之间徘徊。”
但困局仍在。在8月2日的薄膜光伏专业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晶硅已经经过论证,铜铟镓硒(CIGS)还没有论证,它的高效到何种地步没有人说得清楚”、“目前能够在CIGS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就这么几家。”
此外,建筑变为发电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做绿色建筑需要投入研究的力量,而现在都是光伏界和产品界来推动,“设计界投入的力量比较小,还比较困难”。
提升转化率、降低发电成本是光伏发展的主题,规模和核心技术是突破门槛儿。“必须要做大批量的量产,必须有高端装备,要有生产薄膜的生产线。太阳能产业是新兴产业,必须自己研发制造,否则产品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李河君在发布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