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的前浪与后浪(上篇)_SOLARZOOM光储亿家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联系我们
| | | | | | | | |
中国光伏的前浪与后浪(上篇)
  • 2020-11-23 16:08:11
  • 浏览:808
  • 来自:世纪新能源网

  中国光伏的前浪,大抵兴起于2004年。那一年,全球光伏产业第一次迎来全面爆发,中国光伏企业也随之步入第一个高光时刻。

  那一时期的中国光伏企业,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国外,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既快速成就了中国的光伏行业,却也给之后中国光伏企业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欧美发展绿色能源 前浪雄起

  1997年12月,人类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京都议定书》在183个国家获得通过,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德国成为了先行者。

  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德国对该方案重新修订,修订后的法案提出: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政府给予为期20年、每千瓦时0.45-0.62欧元补贴。德国之后,西班牙等光照条件好的国家相继颁布鼓励政策,欧洲光伏市场被点燃。

  消息传到中国,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英利”)创始人苗连生作出大胆抉择,投资4亿元启动二期工程。两年后,苗连生以足球运动树立英利品牌形象,于2006年为德国凯泽斯劳腾的世界杯球场光伏发电工程提供组件,并赞助西甲球队,成为光伏历史上的经典营销案例。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纽交所上市,融资3.19亿美元。51岁的苗连生当年跃居河北首富。

  在欧洲市场的刺激下,成立于2001年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产值在2004年翻了10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次年,完成私有化的尚德共募资8000万美元,并于该年12月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身家,荣登中国新首富。

  就在尚德上市的这一年(2005年),在外贸领域长袖善舞的彭小峰决定开启二次创业,正式成立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维”)。LDK是“Light DK Peng”的英文缩写,意为“超越光速”。成立赛维后的彭小峰,也确实做到了同行们难以企及的速度,仅用两年时间,就在纽交所成功敲钟。

  2007年10月,赛维市值达到102.85亿美元,彭小峰以400亿元的财富,跻身中国富豪榜第六位,新能源富豪榜第一位。

  风口来了,敏锐的企业家们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的第二年(2005年),河北晶龙实业集团同样迎来了重大改变。这一年,改任该企业一把手的靳保芳力邀尚德和中电光伏的创始人之一的杨怀进加盟。在杨怀进的力促下,晶龙集团与澳大利亚光电科技工程公司、澳大利亚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晶澳太阳能(下称晶澳)。

  两年后,晶澳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河北第一家在美上市公司,靳保芳因此成为邢台首富。

  光伏第一波浪潮成就的,还有朱共山。2005年,已经在热电领域成长为中国第一人的朱共山,偶然接下一个被原股东方抛弃的多晶硅项目,从此进军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料领域,从“民营电王”一步步走向“世界硅王”。

  三年之后,以保利协鑫收购江苏中能100%股权为标志,朱共山家族跻身当年胡润能源富豪榜首富。

  除了这几大主角,从2005年起,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还有浙江昱辉、江苏阿特斯、苏州CTS、江苏林洋、常州天合光能、深圳拓日、锦州阳光等10余家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和香港上市。数据统计显示,截至 2012年8月,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中,前8位的市值都在1亿美元以上。

  遭遇多重打击 尚德、赛维、英利陷困境

  然而,就在中国光伏企业壮志踌躇时,危机也相伴而来。2004年开始,随着下游需求的火爆,全球范围内逐步开始爆发多晶硅缺货潮;2008年,缺货潮到达顶点,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从每公斤50美元上涨至500美元。

  面对暴涨的利润,资本很难淡定。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2009年对多晶硅项目建设的统计中,也许可以窥见一斑。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产能接近6万吨,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在这场疯狂的追逐中,不仅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乡镇企业;不仅有地方政府,风险投资,还有游资。

  与产能过剩相比,次贷危机和欧美“双反”的双重打击,对于中国光伏企业则更为致命。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率先重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欧美光伏市场亦很快受到波及。

  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盟不得不降低政策扶持力度,占据中国光伏龙头企业主要收入来源的欧洲市场开始快速萎缩。随着需求的疲软,2009年开始,多晶硅价格暴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鼎盛的400美元/千克跌至40美元/千克。

  这只是开始。2011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打击中国光伏产业,美国率先掀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反倾销初裁决定,英利、无锡尚德、天合光能将分别被征收31.18%、31.22%、31.14%的反倾销税,未应诉中国光伏企业的税率为249.96%。随后,欧盟也发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

  数据显示,多重打击之下,从设备生产、硅材料制造到电池组件加工,光伏产业链上的破产企业超过350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军团”全部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1家成员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顶尖企业也没能幸免——

  率先倒下的是尚德。 据报道,2012年上半年开始,尚德平均每天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在采取多种方式自救无果后,2013年3月20日,尚德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施正荣被指为“祸首”,甚至被质疑另起炉灶,掏空尚德。

  施正荣退出后的尚德,请回了资深老员工唐骏担任总裁。唐骏上任后,先是在2020年1月9日发表新年致辞称,尚德将怀着归零的心态再次出发,以自律、坚忍、自励的心态向前走;随后又与无锡、淄博等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在电池组件领域不断扩产。其中在无锡的两个组件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在淄博的生产基地则规划生产210mm大尺寸多主栅高功率组件,并兼容182mm尺寸多主栅电池片,产线覆盖市面上所有主流产品技术,可搭配78大版型尺寸,可批量生产560W以上高功率、高性能组件产品。

  而饱受非议的施正荣则另起炉灶,以上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的身份重新亮相,主打轻薄组件。2020年11月12日,该公司官网宣布,已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尚德倒下了,赛维也没能幸免。2012年的赛维,由于产品滞销加上一轮超百亿元的重大投资错误,负债总额已经攀升至270亿元,负债率突破100%,公司开始大裁员,供应商纷纷登门讨债。2012年11月,为平息局面,彭小峰被迫辞职,善后工作由当地政府接手。当地政府维持两年也没解决债务问题,只好运作破产重组。

  几经波折后,今年7月23日,破产重组后的赛维借壳ST海源重新回归A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甘胜泉。完成重组后的赛维,在今年的SNEC上,重磅推出了赛单晶210大尺寸系列产品。同时发布了高效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

  覆巢之下无完卵。面对行业危机,英利也没能幸免,从2011年开始,连续四年亏损,总额超过15亿美元。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笔,总计24亿元的债务逾期违约,更是让英利深陷泥潭。幸亏苗连生几乎压上了全部身家为英利续命。

  2016年7月,帮英利度过危机的苗连生正式宣布退休,由年轻的徒弟王亦逾接任。面对外界的舆论风波,他选择沉默,躲进了英利厂区深处的一栋小楼过起了退休生活。

  在今年8月8日举行的第十四届SNEC展会上,英利以TOPCON电池技术为基础的熊猫双面升级产品吸引了众多关注,并在展会期间达成多项战略合作。而其下属公司河北盛琛的5吉瓦高效光伏组件的智能化产业园,则重点研发新型光伏绿色建材产品。(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sunnyz】
投稿、咨询、爆料——电话:(021)50315221-812,邮箱:edit@solarzoom.com,QQ:2880163182
关键字阅读: 光伏发电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

匿名发表

微信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微博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 一天
  • 一周
  • 一月
  • 每日资讯
  • 光伏杂志
  • 专题
  • 每日光伏市场参考
马上订阅
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DGAD)正式公告,将对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调查。同时,欧盟对中国大陆的
联系我们:021-50315221 服务邮箱:10000@solarz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