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建设关系到大国的低碳转型、能源安全和能源服务水平,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些年来,聊城新能源体系逐渐完善,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特别是光伏发电成为新能源的主导,为“双碳”工作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聊城市电力结构向着多元化、清洁化的方向稳步迈进,新能源发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光伏发电从2014年开始实现并网,截至今年10月,装机容量达到了444.5万千瓦,是2014年的988倍,占全部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了93.3%。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聊城光伏发电规模还较小,发展基础薄弱,面临问题不容忽视。
二、存在问题
(一)要素制约严重。近几年来,聊城大力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37.1万千瓦,占全部光伏的75.8%,但受容量不足影响,增长速度减缓,今年10月同比增长11.1%,较去年和前年分别低18.7、29.7个百分点。集中式光伏偏向未利用土地或闲置土地,随着土地政策日益趋紧,聊城作为粮食主产区在开发集中式光伏上潜力较小,今年10月装机容量107.4万千瓦,仅占全部光伏项目的24.2%。
(二)产能稳定性低。光能作为光伏发电的初始能源,受天气影响较大,产出极不稳定,光伏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对电网运行调度、电力稳定供应带来新挑战。目前聊城光伏项目以占全部在运机组27.2%的装机容量,只贡献了8.6%的发电量。聊城发电产业仍以煤电为主,煤电虽然能补充无光时发电缺口,但对光伏发电的挤占作用也非常明显,光照丰沛时弃光现象普遍存在,如高唐某企业反映今年以来弃光率近10%,为调频、调压带来更多挑战。
(三)储能困难。大面积、广覆盖布局光伏发电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消减整体发电的不稳定性,但这种广泛、分散的布局又对电网构架提出了新要求,电网建设往往跟不上新能源发电规模的拓展。虽然近年来电网建设逐步加强,但距实现电网相互支撑、调节互济仍有较大差距,光电产出的不确定性,亟需电能存储技术和存储模式的建立健全。目前,聊城建成并网的新型储能发展处于前期阶段,装机容量20.9万千瓦,仅占全部装机容量的1.3%,且多为电化学储能,形式单一,蓄电时长短,本地负荷和消纳空间有限。
三、发展建议
(一)加强规划,促进光伏项目健康发展。编制集中式光伏专项发展规划,在去年编发全市分布式光伏专项发展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好集中式光伏建设,充分论证开发建设条件,细化明确各县区开发规模,以规划引领保障项目落地,最大化发挥光电资源禀赋。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大集中式光伏项目在土地征用和施工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力度,提高电源调节能力,加快推动在建项目早日达产达效。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广复制东昌府区、莘县的实施路径、开发模式等成功经验,将户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作为建筑物一般配套设施纳入建安工程管理,做到应装尽装,纵深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积极谋划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力争将国家能源水库二期项目打造为国内第二大水上漂浮式光伏样板,将高唐200MW渔光互补项目打造全省综合体示范项目样板。
(二)强化设施配备,提升光伏并网消纳能力。优化电网建设规划,在新建分布式电源较多的区域,规划建设配套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确保和新建电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提高局部电网送出能力。合理安排光伏发电和传统能源的发电计划,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着力提高电网对光伏项目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确保光伏发电的稳定输送和高效利用。
(三)推动科技攻关,有效解决光伏储能瓶颈。落实新型储能支持政策,指导各地加强新型储能规划布局和调度运用,加快企业储能设备建设,对新并网光伏企业按照产能的20%建立储能设备,提高调峰能力。研发新型储能电站运行分析系统,实现对全市储能电站运行的数字化管控,为储能电站参与电网调节提供参考,助力电力保供与新能源电量消纳。拓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渠道,支持聊城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办相应学科教育、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围绕“源网荷储”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解决瓶颈,弥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