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渤海湾畔,一座座风机迎风而立,叶片飞转,风被“捕捉”进一条条输电线路;一排排光伏板横卧滩涂,宛如一片“蓝色海洋”,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清洁电能,不毛滩涂之地化身“绿色金矿”。
在这里,我国最大滩涂光伏储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大片的盐碱地变身清洁能源新绿洲。
据了解,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发电14.42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5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年节约标煤44.4万吨。
能源低碳转型,从“一度电”开始。盐碱滩涂风光储、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近年来,全国各地新能源开发如火如荼,能源行业含“绿”量逐步提升。
从一束光、一股风中捕捉能源转型的绿色推动力,我国能源转型步伐见微知著。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风光发电量超过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社会每消费三度电中就有一度电是绿电。2024年,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3亿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85%以上,截至12月底,全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全国水电总装机约4.35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约5700万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高速增长,电力供应超过负荷需求,由于电力系统接纳新能源的能力受到电源、负荷、网架等多重因素限制,电力平衡和能源消纳问题随之而来,要做好新能源的消纳工作,需把精力更多放在需求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景春梅表示。
发电端一度电的含“绿”量持续提升,需求端新能源能否找到去处、物尽其用?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灵活调节煤电规模超过6亿千瓦,跨省份电力资源配置能力超过3亿千瓦,抽水蓄能累计规模达到5591万千瓦,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断提升。但调节资源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新能源发展较快的省份消纳压力凸显。
此前印发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调节资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更加完善,各类调节资源调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调节能力的建设优化,支撑2025至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
“除了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外,还应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提升新能源消纳率,其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成为一项现实选择。”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周晟佳认为,进一步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可通过现货市场、中长期交易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等多种市场化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来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负荷随着电价“柔”,网电根据需求“补”,市场促进绿电“消”,自发绿电“能用尽用”。一度电,不仅仅承载着行业的含“绿”量,更蕴含着能源转型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