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记者面前的佘海峰显得意外年轻,而这位80后CEO所从事的正是近年来遭遇重挫的光伏产业。在光伏制造业遭遇严冬的几年里,佘海峰所带领的中盛新能源每年的毛利则达到30%。“这归结于我们转型的成功。”佘海峰这样说,“如果说传统的光伏制造业是"红海"的话,我们不想参与这个"红海"的竞争。中盛已经成功挺进"蓝海",即光伏解决方案产业链。”
2013年底,中盛新能源从中盛光电集团独立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盛新能源将彻底退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制造,而专注于产业链下游—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如今,这位出身中文系的CEO正积极筹划着公司的融资事宜。“对于我来说,很多事情也是边学边干,但是做光伏产业链的下游是轻资产,要想把市场做大,必须要上市。”佘海峰表示,“中盛新能源已启动在美国的上市进程。”
转型:一拍慢一拍快
在今年4月份刚刚完成一轮3000万-3500万美元融资的中盛新能源,已经明确明年在美国上市的目标。为什么中盛新能源依旧选择锁定美国的资本市场?
“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和对太阳能股票的信心正在复苏,吸引力越来越高。而且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入是比较专业的,他们看了那么多年与太阳能有关的股票,越来越专业。”佘海峰坦言,“像我们公司这样一个概念或者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可能会更受欢迎。”
佘海峰举例指出,像英利和S1““Ci-ty的市盈率和市值是多少,英利全球每年的销售量是S1““City的约5倍,但是它的市值只有S1““City的1/10,这就是制造企业跟做下游的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企业的价值所在。
之所以需要密集融资,佘海峰正是在为中盛新能源的第二次转型铺路。首先是希望在未来花5年的时间做成全球智能化电站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前一段时间筛选了12个国家,我们迅速占领了这12个国家的市场,去设立子公司,去开发电站。其次是希望我们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是全球最好的。“这是我一直以来坚信的观点,任何商业模式必须是以技术作为支撑,如果只讲商业而没有技术的话,这种商业模式很快就会死掉。还有就是整体解决方案,端到端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外到内的蓝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