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的一个小小转折,也许就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一生。
10月4日下午4时许,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
75载风雨人生,历经跌宕,一生奋斗,其对中国能源产业的贡献,终成画卷,描摹于每个能源人的内心深处。
出任第一人国家能源局局长时,张国宝曾决意“位高供国用,权重为民行”。
如何评价出任能源局长三年的工作,张国宝曾自信地表示:“如果让我自己对自己评价,我觉得很自豪。”
他曾在2011年能源工作会议两个小时的总结发言中发表离职感言:“人只能完成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社会还要继续前进,能源领域留下的难题和待解决的问题不少,我有许多事还来不及做或是没有做好。”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为张国宝著作《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作序时如此评价:“张国宝同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总能耐心倾听、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即便和有的领导同志意见相左,他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很多意见在决策过程中被采纳,而且被以后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在微观层面,他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功底;在宏观层面,他能从全局和长远视角谋划行业的发展。”
卸任后,张国宝曾转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而其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关注一如既往。
2015年初,张国宝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疾病,几乎已无治疗希望,他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先进治疗方案,使病情得到稳定。
赴美治疗期间,他自己做了个影集。偶尔也会“发发呆,惆怅一下。写首歪诗:‘眺望湖边春色,病来已是一年。求医赴美渡重洋,又已暖风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鳕鱼角外水连天,飞起鷗鷺一片。’”
生病至今四年时间,虽有病痛加身,当作为一位老能源人,张国宝始终密切关注能源行业发展,甚至笔耕不辍,建言献策。
比如,2019年3月,张国宝发文《读懂能源统计数据,制定正确发展战略 》;今年年中,张国宝发文《中国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6月底,发文《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并在文中指出“现在把可再生能源,核电、火电、水电等其他能源的装机容量一并计算,得出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这个数字意义不是很大。”
如今,斯人已逝,颇为感怀。再回头看,从国家能源局成立至今十一年,中国能源的体制与产业变迁之大让人恍若隔世。
张国宝的经历颇为丰富;其与能源工作的渊源深厚。年轻时,他深度接触过汽车行业,并先后担任陕西汽车齿轮厂技术员、高级工程师、机械工业部汽车局技术处科长等职务。他还有留洋经历,资料显示,1987年至1988年,张国宝曾在日本研究国际金融贸易一年。除了日语,张国宝还精通英语、俄语。
2004年3月,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党组成员的他,不仅继1999年之后继续分管能源,还兼任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8年,中国开启“大部制”改革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国宝毫无悬念地担任了国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长。
作为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局的一举一动都颇受能源经济人士的深度关注。张国宝上任后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措施也颇受关注。比如,引入竞争机制大规模发展风电;比如,以断腕决心调整能源结构,集中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比如,在任的三年间,还主导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
张国宝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功绩是能源外交,通过“贷款换石油”、“工程服务换石油”等一系列外交策略,为中国在海外获得了1亿吨油气当量的石油天然气,保障了中国三分之一油气供应。
作为国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长,张国宝无疑是中国能源改革领域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创造者”;但他也难以摆脱另一种身份——被争议者。
比如,被媒体援引的例子是许继集团和平高集团两家上游辅业资产发起的逆流收购,有人认为,“这桩收购违背了电改‘主辅分离’的初衷。”在煤炭领域,坚决关停山西省小煤窑、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做法,被认为是“国进民退”的标志。
对此,张国宝曾对媒体说:“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谁愿意捅这个‘马蜂窝’。”
对于风电领域的特许招标权,行业也颇有微词,有人认为“招标成为不惜成本的央企的游戏,其他投资者被挤出。”
但张国宝后来总结风电发展经验时反问:“招标这么多年,投资者是多了还是少了?风电是发展了还是停滞了?央企一次两次可能乱报价,一直乱报价可能吗?五大电力的审计发现,风电是赚钱的。”
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但要在能源领域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和赞许。整体而言,业内人士对这位老局长的评价是:专业、实干、有魄力、有大视野,对中国能源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0年初,张国宝曾做词一首——《水调歌头-能源绘宏图》,这首词或许可以成为彼时能源工作的注脚:
“两淮始报捷,塞北布新局。银线飞架齐鲁,横贯陕晋豫。中亚燃气管线,接连西气东输,再造新丝路。钢龙穿南北,直下湘赣粤。促开放,调结构,兴科技。风电三峡,河西走廊风塔树。福清阳江核电,岙山镇海油储。黄河拉西瓦,金沙溪洛渡。能源绘宏图!”
有几件具体的“小事”也许可以看出张国宝的韧劲和拼劲。
比如,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在谈判桌上鏖战了5个月之久。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中间经历了三四轮谈判。张国宝为首的谈判队伍曾与俄方进行过48小时的谈判,一日谈判至凌晨四点半,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亚诺夫斯基顶不住,出去买伏特加提神。
张国宝的果断尖锐,还可从他应对美国301调查的反应中窥见一斑。当年美国提出对中国新能源展开301调查,张国宝上午在十七大会场看到报道后,立刻通知宣传部,晚间下了会就召开媒体见面会,披露美国一再拖延对话,并列举一系列数据说明美国补贴远远比中国多,义正词严斥责美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此后,中美视频对话中,美方质疑中国在海上风电招标中中国企业占据份额大头,张国宝带领的中方作了两点尖锐的回应:“第一,海上风电建设涉及近海的水文地质资料,与军事有关,中国有保密的需要。中国企业要去夏威夷海上投资,美国会允许吗?第二点,美国现在有哪家公司在搞海上风电?没有!所以,等美国有企业搞出来后再来谈在华竞标的事情。”
经历了一番较量,美国最后向WTO提交的理由由厚厚一叠变成了一条。
著名能源专家林伯强曾如此评价能源局和张国宝的工作:“其实,包括电价改革、油价机制改革等诸多改革在内,国家能源局和张国宝本人不是没有出力,也不可能不出力。但很多时候,他们的改革或许得不到相关企业的积极回应。且在价格方面的具体事宜,更有国家发改委在管理。当然,客观来说,能源价格改革本就是比较复杂的事宜。”“所以,价格改革的滞后并不能责怪国家能源局。”
光伏人士颇为熟知的是,2017年9月,张国宝曾在某行业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草根产业在中国的崛起”的主旨演讲,表示“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光伏产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弱小的草根产业,崛起成为全球行业领头羊,堪称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光伏行业的崛起,我们应该记住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博士和保定天威英利的苗连生先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颇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年初,张国宝发文表示:面对雾霾哭笑不得!
“也就是这几天网上头条也出现了一篇重磅文章:‘中国专家基本上搞清了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成因’,赶紧打开看。内容说,从2017年4月起集中了200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进行研究,终于搞清了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成因,结论是:‘地区的污染排放物,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要说笑是因为,这个权威结论终于排除了各种利益集团对雾霾成因七说八不一的云山雾罩的解释。要说哭,结论原来是如此简单,恐怕不太傻的人都能想到。”
张国宝在文章最后指出:“煤炭协会有一个统计数据,2018年有21亿吨煤用于发电,占全国煤炭消费的一半以上,可是一谈去煤化,各种利益集团意见就分歧了。即便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也没有必要把开采强度搞得这么大,多留点给子孙后代细水长流也很好嘛!”
去年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新著《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在全国公开发行。本书记述了张国宝亲历的一些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建设情况。全书收录相关文章共62篇,并配插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从一个重要侧面翔实记录和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的建设成就,生动展现了张国宝作为亲历者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行业发展情况,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上海洋山深水港、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特高压输变电、金沙江水电开发等一大批世纪工程以及建设全国互联互通的统一大电网、城市轨道交通、天然气事业、新能源、船舶、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业等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决策论证建设过程及思考。